晏子春秋》(战国)
作者简介
晏子春秋是战国时期一部记载晏婴言行的著作,全书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共215章。此书不是晏子自述,而是战国人搜集他生前轶事及谏议言论编辑而成的。内容不完全写实,作者已不可考。其文章篇幅短小,首尾完整,故事性强,语言简练生动。
晏子,生卒年月不详,名婴,字平仲,又叫晏平仲,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相国。晏婴节俭朴素,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当面批评国君的错误。他知识丰富,反对迷信,聪明机智,能言善辩。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入选教材作品
晏子使楚(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三册)
-
魏收棹歌行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作者简介魏收(505或506—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
-
此词为咏物词。张炎《词源》中“咏物”云:“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此词咏鹧鸪,颇得张炎所说咏物妙处。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
-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作品赏析李白于天宝三载(744)被诏许还乡,驱出朝廷后,在洛阳与杜甫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天
-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乌鸟之狡,虽善不亲;不重之结,虽固必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呵辱自隐【原典】李翰林宗谔①,其父文正公昉②。秉政时避嫌远势,出入仆马,与寒士无辨③。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趋不知其为公子也,遽呵
-
过淮阴有感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
-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诸葛公诸葛公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1],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2],一出于诚,生于乱
-
[宋]陈亮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