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鲁儒·李白》原文与赏析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边。
李白游历山东时,曾遇到一些腐儒。他们嘲笑李白的狂放不羁和不识穷通之理,李白则瞧不起他们的迂腐泥古和不达时务,因而写了这首诗给以嘲讽。
诗的前四句,嘲笑鲁儒只知读死书,而遇到实际问题则一窍不通。“五经”,即诗、书、礼、易和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鲁儒谈论“五经”,只会在分章、断句和字义训诂上兜圈子,再也谈不出其他的意义。李白用一个“死”字来形容他们钻入章句的牛角尖而跳不出来的呆板情景,十分准确贴切;“白发”与“叟”字相呼应,描绘他们至死不悟的死读书形象,更是生动传神。很显然,他们读书如此食而不化,当然无法灵活运用于现实,所以,一旦“问以经济策”,他们就“茫如坠烟雾”了。李白的世界观比较复杂,儒、墨、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但占主导地位还是儒家思想,所以他有经国济世的抱负。腐儒虽然也信奉儒学,但他们熟知的不过是儒学中陈腐过时的教条,并不能面对各种社会现实去考虑治国之道,所以也就无法理解李白的胸襟以及理想难于实现的苦闷。李白用“茫如坠烟雾”来嘲笑他们在现实问题面前茫然无措、昏头转向,不但进一步强化了对他们“白发死章句”的批评,而且为末尾“时事且未达”的断语预设了根据。
鲁儒思想上的泥古不化,必然会导致行动上的生搬硬套。接下去的四句,便从形貌举止上作漫画式的勾勒,对他们处处地方都仿古拟古的可笑行为作了冷嘲热讽。“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画其装束和形貌。“远游履”和“方山巾”都是古代人的鞋帽。今天的鲁儒们从头到脚,一切都按古人的式样装束自己,不是一副滑稽可笑的模样吗?他们不仅在装束上仿古,而且在行动上仿古。“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便是画其可笑的举止。论语·乡党篇曾记述孔子在衣食言行方面的种种烦琐规矩,今日的鲁儒竟把孔子的古训视为准则,“足蹜蹜如有循”, 目不斜视,一步一蹬,以一种装腔作势的古怪步伐走路,这不更是令人捧腹吗?漫画的特征之一是夸张。李白对鲁儒举止形貌的勾勒,正是用了这种夸张的艺术手法,所以能让读者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在笑声中达到嘲讽的目的。
由于前八句对鲁儒已经从灵魂到形貌、从思想到行动作了彻里彻外的剖视,因此,后六句就能够从正面对鲁儒进行彻底否定。诗人首先借用两个典故,指出鲁儒们不过是无能之辈、无用之材。“秦家丞相”指秦国丞相李斯,他反对儒生“不师今而学古”,故借此说明“褒衣”者(穿着宽大儒服的儒生)是不会受到重用的。“叔孙通”曾为汉高祖制定朝仪。诗人借此典故指出鲁儒们根本不是那种敢于创新和有所建树的人,当然也就为向有抱负的诗人所不齿。既然如此,他们读了书又有何用呢?还不如回到汶水边上去耕田吧!结句语言俏皮,嘲讽辛辣,否定彻底,既含谐趣,又有份量,堪为寓庄于谐的典范。
李白对鲁儒的嘲讽,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应以鲁儒为鉴,免蹈其泥古不化的覆辙。
-
作者: 钟志清 【作家简介】沃尔·索因卡(1934— )
-
起蛟图 明·汪肇作 绢本淡设色 纵一六七.五厘米 横一○○.九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面高崖巨石,老树纷披,杂草偃侧。崖畔两人,一主一仆。仆人弯腰佝背,作惊惧状;主人衣带飘扬,回首仰望。空中乱云翻滚
-
上阕以“传情入景”之笔,抒发男女间的相思之苦。作者借“移情”笔法,赋予视野中的客观景象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使天边新月、枝上红豆都染上别离相思的情愫。“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明为写月,实则喻人,作者以眉比月,正暗示出相思人儿因不见团聚而
-
此词咏寒柳而通篇不出一“柳”字,已觉难能;下阕“榾柮”与“蛮样”并列,化俗为雅,尤为可贵。
-
俯仰东西阅数州,老于歧路岂伶优。初闻父老推谢令,旋见儿童迎细侯。政拙年年祈水旱,民劳处处避嘲讴。河吞巨野那容塞,盗入蒙山不易搜。仕道固应惭孔孟,扶颠未可责由求。渐谋田舍犹怀禄,未脱风涛且傍洲。罔罔可怜
-
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注释】 坎:道路不平,比喻麻烦、变故。 【译文】 苦难时候的坎儿容易躲过,而安乐时候的陷阱却往往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出处】唐杜甫《 登岳阳楼 》。 【意思】听说关山之北战火又起,凭倚着栏杆我怎能不涕泪难休! 【全诗】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
-
战争的侧面,人性的正面——读石舒清新作《凌伯讲的故事》◎吟泠忙于谋生,刻意看文兄舒清的作品,确也不多。从《果院》《清水里的刀子》到
-
古文·夏梅说 钟惺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
-
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 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 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 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自古以来,写菊之作往往都是借物言志抒情之笔。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所写《菊花》却另有平白清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