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获麟解》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获麟解
麟之为灵①,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②,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③。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④,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 ①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②诗: 即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 国风·周南有 麟之趾篇。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 春秋,实指 左传。春秋 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杂出”句: 在 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③不类: 指麟和其他兽类样子不相似。麋 (mi): 即麋鹿,比一般鹿大些。④鬣 (lie): 兽类颈上的长毛。
【译文】 麒麟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这是很明显的。诗经 里歌咏过它,春秋 一书记载过它,还零散地记录在史籍和诸子百家的书中。即使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它是吉祥物。
可是麒麟作为一种动物,不在家中畜养,不经常在天下出现。它的形体不伦不类,不像马、牛、狗、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有麒麟存在,也不可能知道它是麒麟。长角的,我们知道那是牛; 有鬣毛的,我们知道那是马; 狗、猪、豺、狼、麋、鹿,我们知道那是狗、猪、豺、狼、麋、鹿,只有麒麟不能认识。不能认识,那么叫它为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尽管是这样,麒麟的出现,一定有圣人在位,麒麟是为圣人而出现的,圣人就一定了解麒麟,麒麟的确不是不祥之物啊!
又可以说: 麒麟成为麒麟的原因,在于道德而不在于形体。如果麒麟不等待圣人在位的时候出现,说它是不祥之物也是可以的。
【鉴赏】 相传在公元812年 (唐宪宗元和七年),有麟曾现于东川,故而常人以为韩文是由此而生的。实际上韩愈早在这之前多年就写了此文。在本文第一段中,即暗示作者是读了诗、史和百家之书中有关 “获麟” 的记载后有感而发的。
本文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据春秋 和 左传所写: 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 ‘麟也。’ 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满身鳞甲,有一角,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
在获麟解 中,韩愈抓住 “祥” 与 “不祥”、“知” 与 “不知” 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发抒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 真正感受到杰出人才非但得不到赏识器重,反而遭到歧视和打击的 “不祥” 的社会悲剧。
-
人之相知须知心,心通道气情转深。 凌山跨陆不道远, 蹑佩剑来相寻。 感君见我开口笑,把臂要我谈王道。 几度微言以惬心,投杯着地推案叫。 此事置之无复言,且须举乐催金船。 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将闲事萦心田
-
轩轩青田鹤,郁郁在樊笼。既为物所縻,遂与吾辈同。今来始谢去,万事一笑空。新诗如洗出,不受外垢蒙。清风入齿牙,出语如风松。霜髭茁病骨,饥坐听午钟。非诗能穷人,穷者诗乃工。此语信不妄,吾闻诸醉翁。
-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随着笔下的风花雪月一年一年地消逝,跟前的儿女子孙也一个一个多了起来。时光荏苒,转眼间诗人已到暮年,儿孙满堂。这两句是明显的对句,无论从词性、句子的结构,还是平仄搭配上看都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巧妙,前句从
-
【原题】:西囿卢橘数株方穷秋萧索间诧然敷荣薿薿可爱作诗纪之
-
【作品提要】 叶吉盖在俄罗斯一个小车站上工作了一辈子。在他快退休的时候,他的妻子带来了老友卡赞加普死亡的噩耗,在操持丧事的一天中,他回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战士阿布塔利普的悲惨遭遇,萨比特让的丑恶行
-
古文·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1):昨日蒙教(
-
母亲年轻的时候,一把青丝梳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白天盘成了一个螺丝似的尖髻儿,高高地翘起在后脑,晚上就放下来挂在背后。我睡觉时挨着母亲的肩膀,手指头绕着她的长发梢玩儿,双妹牌生发油的香气混合着油垢味直薰
-
题中的张纬文,名纬,字纬文,号愚斋,早年曾从元好问读书,金亡后仕蒙古。这首诗是元好问后期闲居故乡,某年人日有怀张纬而作。“书来聊得慰怀思”,说对方来信,使自己“聊得”宽慰。话说得很有分寸,不再有早先《得纬文兄书》那种“鹊语喜复喜”“千里故人书”的气氛。所以如此,一是作为遗民的元好问心境消沉,难以热得
-
惟帝忧南纪,搜贤与大藩。梅仙调步骤,庾亮拂櫜鞬。一室何劳扫,三章自不冤。精明如定国,孤峻似陈蕃。灞岸秋犹嫩,蓝桥水始喧。红旓挂石壁,黑矟断云根。滕阁丹霄倚,章江碧玉奔。一声仙妓唱,千里暮江痕。私好初童
-
扁鹊见蔡桓公 ① ,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 ② ,不治将恐深。”桓侯 ③ 曰: “寡人无。”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