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情诗三百首赏析
题都城南庄
作者: 崔护
【原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1)。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
【译意】:
去年今天就在这门前,姑娘的面容和桃花相互映照,格外红艳。
姑娘的面容不知去了何处,春风中桃花却依旧开得茂盛灿烂。
【点评】:
据孟棨本事诗和计有功唐诗纪事等书记载:诗人年少时在长安应试,未能及第。清明节独游长安城南,在南庄叩门求饮,一位美丽的少女开门送水给他,然后站立桃树下,含情脉脉地看他喝水。他们虽然没有交谈,但都产生了爱慕之情。时过一年,诗人重游旧地,想与那位姑娘再次相会,但少女已不知去向,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怒放。诗人不胜惆怅,于门上题了此诗。全诗语言含蓄,音节流畅,前两句叙述往事,流露出对姑娘的爱恋;后两句抒情,充满失望之感。
此诗运用对比映照的艺术手法,独具特色。诗首以人面、桃花正衬,互相关合,新颖微妙,给人一种似花、花如人的审美感受,同时亦写尽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次以人面不见,桃花依旧反衬,一个笑字写桃花不解人意,在春光中依然欢乐地盛开着,以此反衬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和哀愁。就全诗来说,又是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场面的映衬,写物是人非的感叹。这种对比映照的反复运用,把初见的恋情、别后的相思、重访未遇的失望,写得回环曲折,跌宕多姿。
-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
-
一八四0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
-
往见泰山乔岳,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予甚愧之,当与
【名句】往见泰山乔岳 ① ,以立身四语甚爱之,疑有未尽,因推广为男儿八景,云:“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此八景
-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
名言: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 注释: 临患: 面临祸患。越官: 放弃职守。 句意: 面临祸患而不忘国家, 这是忠心的表现; 想到危难而不放弃职守, 这是
-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三 【译注】在世上活着贵在韬光养晦,为什么要隐居清高自比云月? 【全诗】 行路难 其三 [唐]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
-
《词林正韵》 东风送,那年梦。醉衾催发相思种。 窗阑雨,千般顾。半把霜华,寄藏春处。 钗头凤,西楼弄。烛孤幽影何堪恸。 关山路,己身误。殢肠笺索,有辞难注。
-
日日老莱衣。更解风流蜡凤嬉。膝上放教文度去,须知。要使人看玉树枝。剩记乃翁诗。绿水红莲觅旧题。归骑春衫花满路,相期。来岁流觞曲水时。
-
诗先写入白马寺时所见所感。作者从眼前的断碑残刹想起白马驮经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见”的鲜明对比,极为准确地传达出他当时的感伤情绪,从中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接着,抒写宿白马寺的感受。破旧的茅屋,萧萧的秋风,沙沙的雨声。触发起作者思乡念
-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