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者莪》情诗三百首赏析
菁菁者莪
作者: 朱金娥 【本书体例】
【原文】:
菁菁者莪(1),在彼中阿(2)。既见君子(3),乐且有仪(4)。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5)。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6)。既见君子,锡我百朋(7)。
汛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8)。
【鉴赏】:
关于此诗的题旨,古今大致有三种解释,一是宴饮宾客;二是情歌;三是示育才。我认为第三种说法较合适。但示育才说也不尽同,有的说是人君喜得见贤之诗;有的说是作者受贵族扶植与恩赐写此诗表示感激和喜悦之情;有的说是学士示君子育才而作此诗;有的说是君子长育人才,则天下喜示之矣。此说切和诗意。
全诗运用比兴手法,并反复咏唱。以第一人称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理感受,表达喜悦之情,从而传达国人的心声,进而对君子培育人才给予高度赞扬。同时也展示出国家的教育风貌。
诗的前三章以“菁菁者莪”起兴。写萝蒿的茂盛,比喻人才的繁盛。三章中第二句的“中阿”、“中沚”、“中陵”,都是萝蒿生长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管是丘陵、大山、小洲都有哺育萝蒿茁壮成长的沃土,表明育蒿有地。比喻育才有人。同时也有后两句作铺垫。第一章的后两句写诗人看到君子不仅道德高尚,才能突出,而且和善有礼仪。春秋时即取此句之义引用此诗。左传·文公三年载:“公如晋,及晋盟。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此一句把君子的崇高形象突现于读者面前。国家有一批这样的育人者,教育岂能不繁荣昌盛,兴旺发达!那将是人才辈出的前景。所以引出诗人下面的心情。第二章、第三章的后两句写诗人见到君子后不胜欣喜,高兴到胜赐百朋的程度。
第四章前两句以杨木舟起兴,写水舟时沉时浮令人担心,实际是写作者见到君子之前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表现诗人对培育人才的关切。后两句写见到君子后,看到教育有望,心理极其安然。所以“我心则休”,和前三章对比,透视出诗人的思想变化过程。
全诗从我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以“我”的心理变化为脉胳。“我”希望教育兴旺,有圣师育贤徒,所以选取沃土滋润萝蒿来衬托。“我”看到君子确实不凡,油然而生喜悦、崇敬之情。可以看出君子是诗人所歌颂,赞美的对象,但至于君子如何好?怎么精心育人,诗中并没有具体写,而是通过“我”的心理反映-“喜”、“赐我百朋”、“休”来烘托,这种由己及彼的侧写手法,便于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而“我”的感受又都是置根于迭咏“既见君子”,读后没有空中楼阁之感,可见此诗构思的巧妙。
-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一罢广陵散。鸣琴更不开。
-
【3948】区块链:通往资产数字化之路(〔美〕安德烈亚斯•安东诺普斯著,林华等译,中信出版社,31 8万字,2018年4月第1版,79元)△共10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升旗,内容包括关于升旗的诗句,关于升旗的古诗,关于国旗的古诗。《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
-
首联描写诗人自己熟睡之时,被莺语惊醒,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由悲转喜。好不容易才化的妆被眼泪淋花,泪眼朦胧,体现出了诗人的孤单之感。 颔联描写了月夜的景色,幽暗宁静。刚到夜晚,月色还不是那么的淡泊。傍晚时分,江边寂静,烟雾缭绕,从这些悲
-
屈原 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 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 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 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 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 姱而不丑兮。
-
我刚从某一个大都市归来。那一个大都市,说得漂亮些,是乡村的气息较多于城市的。它比城市多了些乡野的荒凉况味,比乡村却又少了些质朴自然的风趣,疏疏的几簇住宅,到处是绿油油的菜圃,是蓬蒿没膝的废园,是池塘半
-
“汉上繁华,江南人物,尚遗宣政风流”。此词以追怀南宋起笔,汉上指江汉流域,是女词人故乡。江南指长江中下游流域,词中借指南宋。都会繁华,人物如云。指故国的繁盛。“尚遗宣政风流”,南宋文明源于北宋风流文采。宣、政指北宋政和、宣和年间。“绿窗
-
文中所写也不只停留在叙述寄区的遭遇为其个人立传上,而是藉此展示出当时真实的社会图画,暴露黑暗腐败的吏治,并寄寓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理想,从而大大加深了这篇传记的思想底蕴和现实意义。
-
(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
【原题】:诏修两朝国史开局日赐筵史院和首相吴公席上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