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亭记》原文|翻译|赏析
唐·元结
浯溪之口1,有异石焉。高六十丈,周回四十余步。面在江口2,东望浯台3,北临大渊4,南枕浯溪。唐亭当乎石上。异木夹户,疏竹傍檐,瀛洲言无5,由此可信。若在亭上,目所厌者6,远山清川;耳所厌者,水声松吹;霜朝厌者7,零雨;方暑厌者8,清风。呜呼,厌不厌也9,厌犹爱也。命曰10“唐亭”。旌独有也11。
1浯(wu)溪:水名,位于湖南省湘江之南,北汇于湘江。2面在:面对。3浯台:台名,在今湖南省祁阳县西南。4大渊:指洞庭湖。5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言:语助词,无义。6厌:通餍,意为“饱”,引申为饱尝。7霜朝:指秋季。8方暑:指夏季。9第一个“厌”,通餍。第二个“厌”,厌倦。10命:命名。11旌:表彰。
【析点】 浯溪之口这块巨石莫非天遗人间?孤兀高严,清流环绕。净石清水已有几分仙气,偏又于石上建亭,且石非秃石,亭非孤亭,有“异木夹户,疏竹傍檐”。异石上一亭飞檐翘角,绿意葱笼,无怪乎元次山叹为“瀛洲言无”! 试想亭中小憩,远山清川,尽收眼底,耳听江流滔滔,溪水潺潺;细雨醉人,清风拂面,谁人能不梦魂飘飘。
元结此“唐亭”一记,着重于写登亭观览的感受,一个“厌”(饱尝)字,极尽美的体验。“远山清川”之苍茫,“水声松吹”之幽远,“霜朝”“零雨’之缱绻,“方暑”“清风”之爽神,尽赏而意难尽,尽赏而情更浓,这正是唐亭所“独有”,作者所钟爱于唐亭者亦正在此
-
【4433】多样性红利(〔美〕斯科特·佩奇著,贾拥民译,浙江教育出版社,43 4万字,2018年10月第1版,99 9元)5部分:[1]多样性认知工具;[
-
此诗开头,“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是写侠客出发时的天气。“鸿都门”,点明出行的地点。此时彤云密布。这“阴云”,是自然景色。天昏地暗,前路未卜,为侠客的行侠描述出一个恶劣环境。同时,也隐约地渲染出侠客的义无反顾、知难而进的坚毅性格。这
-
清渊逢乡人南还君整南归棹,予随北上船。他乡一相见,故里色依然。只觉还家好,都忘失意怜。平安仗传语,早晚下江天。①清渊,故城在今山东
-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
-
郑域 妙香真色自天然,羞御铅华学女妍。 只向温柔乡里话,怕寒不许上林传。 这首咏素馨花诗首句“妙香真色自天然”强调素馨花的奇妙的香味,纯正的颜色,都是出自天然,毫不造作。第二句“羞御铅华学女妍”是对第
-
魏延传魏延传 【题解】 魏延(?—234),字文长,荆州义阳郡(今河南桐柏)人,蜀汉中后期重要将领,作战英勇,屡立战功,深得刘备
-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则飞掣。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作品赏析鲍钦止曰:天宝十四载,公在率府,因欲辞职,作《去矣行》。刘琨诗:“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是对太炎先生的评价,作者提到太炎是一位有魄力的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太炎的坚持和努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进步。鲁迅对他的评价充满敬意和赞扬。这篇文章揭示了太炎先生的伟大和重要性,对读者具有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福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
假如整个世界和爱情永驻青春 每一个牧羊人的誓言句句真诚, 这些美妙的欢乐便会打动我的心房, 来和你一起生活,做你的新娘。 黄昏逐着羊群从田野进了羊栏, 河水开始咆哮,岩石变得冰冷, 夜莺停止歌唱沉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