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诗意|阅读答案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这是高适在客中送朋友远去的赠别诗。诗中有浓烈的感情,也有时代特有的昂扬的男儿气概。
诗一开始就把行人与送别人的境况写明了。李侍御要远赴安西,即将跨马出行,足可为一“行子”。然而为李侍御送行的高适,却乃是客中送客。王勃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用来说明此处送别,也是极为精当的,但这已是被公认的写法,不能重复了。高适则用“飞蓬”比喻自己,恰切地表明了分手时的双方处境。高适在此虽然是客中送客,但他比起赴安西的朋友,毕竟还是近客送远客,而他的“金鞭指铁骢”,正显示了李侍御的此次远行特点。他要到西北前线去觅取功名,那里不是安乐温柔的处所,只要看看朋友所骑的身披铁甲的战马,就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景了。高适有在边塞生活的具体经历,他对于李侍御此去安西,心中想了很多,如象那里地域辽远,景物荒凉,征战艰险,归来不易,等等,但是这些话题,在此时此刻,双方都不愿触及,虽然彼此心中都是非常明白的。所以饯别席上的一对朋友,尽管都积极地谈着功名的追求,但是连连对饮的杯中,却不知盛装着多少未言的心事,高适特别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每劝朋友更尽一杯酒的时候,他就感到是在表露着一分心事。王维送别元二使安西,在客舍中是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语言相劝多饮,那是深情有声地送别对饮;这里把未有明言的心事注入杯中,深情而无声地对饮,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生的悲欢离合皆莫能免,有作为的人总是审时度势,正确积极地对待这些情况。在此写诗送别的高适,他显示了深情却不颓然的态度,抒发了进取有为的英雄襟抱。所以高适对于朋友的远去虽然非常惜别,也有很多未有说出的话,但他能以报国精神振作别情,一扫惆怅情调,而变得昂扬挺拔,给人以鼓舞之志。“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这里功名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并不是利己的出路,而是远去为国家之干城,阻塞敌寇的进犯,所以此别虽然是一去遥远的燕支山外,一在太白山东的长安,但也不必为此伤情,他提醒朋友:腰中的宝刀满系着壮心远志,日后要看它有多少雄风威力了。唐人送别诗中写歧路分手时悲不胜悲者很多,写难舍难分者很多,写别后不忘者很多,写后会有期者很多,写嘱语旷达者很多,并且多有名篇名句,但写“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者,唯高适一人而已!
-
【原题】:离京兆日独里人叶舜举秘丞胡从道户曹远饯至长乐坂
-
病来知少客,谁可以为娱。日晏开门未?秋寒有酒无?自宜相慰问,何必待招呼。小疾无妨饮,还须挈一壶。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名句】贤而多财,则损 ① 其志;愚而多财,则益 ② 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 ③ 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注释】①损:消磨。②益:增加。③亡:消失,这里指将金钱消费掉,不留给子孙
-
鸣蜩惊早夏,◇草及良辰。共荐菖华酒,君王寿万春。
-
清江引·惜别 贯云石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云石: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号酸齐,又号芦花道人,维吾
-
剥啄,剥啄,剥啄, 你是那古树上的啄木鸟, 在我沉默的心上不住的旋绕, 你知道这里躲藏有怯懦的虫子, 请瞧我多么顺从地展开了四肢。 冲击,冲击,冲击, 海啸飞似地挟卷起海涛, 朝向高竖的绝壁下奔跑,
-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终自驾,归去颍东田。
-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作品赏析★浦评:此与《画鹰》诗,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前半先写其格力不★①《齐民要术》:“
-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
-
翠黛眉低敛,红珠泪暗销。曾来恨人意,不省似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