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情诗三百首赏析
竹竿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原文】:
籊籊竹竿(1),以钓于淇(2)。岂不尔思(3)?远莫致之(4)。
泉源在左(5),淇水在右。女子有行(6),远兄弟父母(7)。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8),佩玉之傩(9)。
淇水滺滺(10),桧楫松舟(11)。驾言出游(12),以写我忧(13)。
【鉴赏】:
竹竿一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毛诗序谓其篇旨为“适异国”的“卫女思归也。”此说后世注释家所接受,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它与另一首写卫女“思归宁”的卫地邶风·泉水以及鄘风·载驰同出一人手笔,都是许穆夫人所作,也有说是她的媵妾写的。今人多从此说,袁梅谓本诗写“一个女子备受思夫之苦,思绪万千,如白云流水悠忽远逝”(诗经译注)。金启华认为本诗是写“女子回忆少时在娘家的乐趣(诗经全译)。这些看法虽与毛诗序的看法还有点出入,但基本上是沿用旧说。都肯定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思归的妇女。这些看法不能说不无根据,但总的来说,论据不足,违背诗意,不足徵信。
从探究诗的本意出发,此诗不象一个女子的口吻,倒象一个卫国男子,思念一个远嫁异国的女子,忧思难遣,因赋此诗。
此诗共四章。写一位男子在淇水之滨思念他所喜爱的姑娘,而这位美丽的姑娘已远嫁他乡,引起他心中无限的惆怅。
首章以“籊籊竹竿,以钓于淇”起兴,回忆当年与姑娘钓游淇水之乐。诗经里有关卫地的民间情歌,大都牵涉到淇水。淇水流经卫国都城朝歌的北面,然后西折,再折向南,有如郑国的溱与洧,是当时少男少女欢聚,谈情说爱的风流之地。每当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和风荡漾,淇水泛波,河畔之滨,士女结伴,谈情说爱,交欢结好。钓鱼,在诗经中有特殊的寓意,闻一多先生对此作过精辟的解释:“国风中言鱼,皆两性间互称对方之瘦语。”是“代替‘匹偶’,或‘情侣’的隐语”。而“打鱼、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据此可知,这位男子可能在淇水之畔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并产生了向对方求爱的念头,而且很可能是单相思,也可能女方对他的爱情还不理解,于是分手了。现在这位男子旧地重游,勾起往日幸福的回忆,用一表否定的反问句传达了对女方的爱慕,一岂一思,思的深沉,爱的热烈,不是不爱不思,而是由于路远莫致。这就把这位男子思慕卫女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说明他已被思慕卫女之情一直困扰着而无法排遣。
次章点明求卫女不得的原因是由于她嫁他方。首两句“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是兴句。这位痴情男子临淇水而兴叹,不禁黯然伤神。泉源,水名,淇水上游的支流。“泉源,即百泉也,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朱熹诗集传)“水之北为左,南为右。泉源在朝歌北,故曰‘在左’;淇水屈转于朝歌之南,故曰‘在右’。”(陈奂诗毛氏传疏)这两句点明淇水,旨在示意姑娘由此离开卫国,远嫁异国,顺势引出“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两句,明确说明姑娘因出嫁而远离亲人,诗义由隐而显。陈子展先生对这两句有甚为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是以当时的谣谚成语入诗g,给人一种似诉似叹的感觉,言外隐然流露出诗人一片离索之悲绪,一片缱绻之恋情。实际上,这两句似以平淡的语言回忆姑娘的出嫁,并未说明对姑娘的思念,但正是这种不说思念,而殷切思念之情就在其中,耐人寻味。
第三章仍以“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起兴。这位男主人公看着静静流淌的淇水,又陷入深沉的思念中。他想啊……想啊……回味着美好的过去。此时,他仿佛看见这位美丽的姑娘正从淇水边翩翩而来,她的芳姿倩影是那么娇好,身上的佩环伴随着她轻盈的步态叮当作响,清亮的声音悦耳,她笑起来露出美玉般的牙齿,可能脸上还有一个迷人的酒窝。“巧笑”两句,为我们维妙维肖地勾勒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形象,诗人从鲜白的牙齿,婀娜的腰身,叮当作响的玉佩着笔,仅两句便描写出姑娘惊采艳绝的神韵风姿,实为勾魂摄魄的神来之笔,尤以虚笔出之,堪为奇绝。这里出现的美丽姑娘,乃是诗人心理上的一种幻影。思极神迷,幻想生焉。虽如此,但它仍是昔日少女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
第四章写诗人从幻想中仍回到现实中来,卫女终不可得,愁思索怀,借出游以解忧。前两句写淇水悠悠日夜流,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坐上松木船,划着桧木浆,泛游于淇水之上。这既是回忆当年的游乐生活,与首章淇水垂钓的回忆相呼应。也是眼前愁思心情的反映。这里的淇水犹如一根感情的纽带,把昔日与今日,初恋的欢情与失恋的悲伤巧妙地联系起来,形成于同一空间位置(淇水)的不同时间(今、昔)和不同情景的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始终忠于卫女的深挚感情,感人肺腑,这正是本诗在构思上的一大特点。诗的后两句承前二句,说自己要驾舟出游了,目的在于排遣胸中郁积已久的忧愁。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看来诗人这种浓厚忧思是永难排遣的,借出游解忧只不过是一种心理寄托罢了。对爱情的忠贞之情,沛然从肺腑中流出,使人潸然泪下。
-
[原 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①慧褒②始舍③于其址④,而卒⑤葬之⑥;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⑧禅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⑩也。距其院东(11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12)其乃(13)华山之阳
-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之。》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郑板桥《题兰竹石二十三则
-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初 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
-
“玉楼春”是词调名,据《词谱》载:“因顾穂词中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五代欧阳炯词中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遂取为调名。”又名《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归朝欢令
-
我本海上鹤,偶逢江南客。感君一顾恩,同来洛阳陌。洛阳寡族类,皎皎唯两翼。貌是天与高,色非日浴白。主人诚可恋,其奈轩庭窄。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故乡渺何处,云水重重隔。谁念深笼中,七换摩天翮?
-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
-
张爱玲《谈音乐》赏析 张爱玲这个名字,青年读者或许是陌生的。这也难怪,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对这位女作家只字不提,致使许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位杰出的女作家。与此相反,海外文
-
古文观止·明文·宋濂·阅江楼记 金陵为帝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