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支龙眼说》原文|翻译|赏析
宋·苏轼2
闽越人高荔支而下龙眼3,吾为评之:荔支如食蝤蛑大蟹4,斫雪流膏5,一噉可饱6;龙眼如食彭越石蟹7,嚼啮久之,了无所得8。然酒阑口爽9,餍饱之余10,则咂啄之味11,石蟹有时胜蝤蛑也。
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12。
1 选自苏东坡集。支:即枝。龙眼:俗名桂圆,果实似荔枝而小。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3闽越:指福建省、广东省。高:推崇。下:贬抑。4蝤蛑(qiu mou):俗名梭子蟹,体大肉多。5“斫(zhuo)雪”句:形容吃大蟹,咬着蟹肉,蟹黄就流出。斫:砍,引申为咬。雪:喻蟹肉。膏:指蟹黄。6瞰(dan):吃。7彭越:即蟛蜞,形似蟹而体小。石蟹。产于溪涧石穴的小蟹。8了:全。9酒阑。饮酒很多。阑:尽、深。10餍(yan)饱:吃饱。11咂啄:吮吸。12饮流:指美食家。
【析点】 这是一篇不苟众议独抒己见的好散文。作者针对“闽越人高荔支而下龙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吃荔枝“如食蝤蛑大蟹”,“一啖可饱”,食龙眼则“如食彭越石蟹”,“了无所得”,但以此分高下定优劣是不妥的,因为当你酒酣饭饱之后再来咂啄、品尝、比较,你就会感到“石蟹有时胜蝤蛑”,也就是龙眼有时胜荔枝了。
作者言此文乃“戏书”,供“饮流”一笑,实为文中蕴含一个深刻的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才能克服片面性。本文不足百字,却融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想象丰富,比喻恰切有意趣,文笔幽默生动,正体现了苏公乃为文高手
-
莫惊宠辱虚忧喜,莫计恩雠浪苦辛。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鹿疑郑相终难辨,蝶花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
-
安仁西界者,余之故里也。其境有马祖岩,古者之善游者咸遗贵刻美言于此焉。 壬寅之腊月卅日,余沿山径而至一冈。寻至一歧路,左右皆岩也。乃先行右道。 其路左为岩,其右为潭。鸟百啭乎林间,溪汩汩出乎石下,其石
-
朗月分林霭,遥管动离声。故欢良已阻,空宇澹无情。窈窕云雁没,苍茫河汉横。兰章不可答,冲襟徒自盈。
-
鸿雁 作者: 韩文奇 【本书体例】
-
飞蓬卷尽塞云寒,战马闲嘶汉地宽。万里胡天无警急,一笼烽火报平安。灯前妓乐留宾宴,雪后山河出猎看。珍重新诗远相寄,风情不似四登坛。
-
升阳暧春物,置酒临芳席。高宴阙英僚,众宾寡欢怿。是时尚多垒,板筑兴颓壁。羁旅念越疆,领徒方祗役。如何嘉会日,当子忧勤夕。西郊郁已茂,春岚重如积。何当返徂雨,杂英纷可惜。
-
【原题】:奉谢资阳谢纯天诸友是日三池周季章冯季修许德开资中支仲壬至谢介卿冯清叔广汉常光父继至遂宁杨仪斯期而未至
-
白居易《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黄宪贫,牛衣寒贱貂婵贵。 貂婵
-
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西京才子旁看取,何似乔家那窈娘?
-
【3306】朝苏记(于坚著,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6 7万字,2016年10月第1版,32元)△走近苏东坡,解读苏东坡,学习苏东坡。〇中国最后一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