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唐诗之白居易《涧底松》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白居易涧底松
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黄宪贫,牛衣寒贱貂婵贵。
貂婵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此诗下题“念寒隽也”,“寒隽”即寒俊,指出身于社会下层而有才能的知识分子。诗意取自左思咏史第二首: “郁郁涧底松……”安史之乱以后,均田制被破坏,庄园经济日趋发展,贵族地主阶层的世族日益扩张,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寒族受到排挤,才俊之士难于进入仕途。有感于此,诗人写了这首涧底松。
诗的首六句写一棵高百尺大十围的生长于“寒且卑”的涧底松树。涧深山险从来没有人来过,到老死也没有丈量过。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此处借喻庙堂、朝廷。
接四句顾左右而言他,实则对“贵贱相悬”、“以贱废人”发出指斥:“谁谕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两句说黄宪空有才能却使金张享受世禄,牛衣的寒贱哪能比貂婵的高贵。两者鲜明对比,恰见出世族与庶族即大地主阶层与中小地主阶层出身的读书人的不公正待遇。从而严正地指斥: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进而以珊瑚和白榆强调论证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首“言志”之作,为“寒隽”者立言,反映出他们不能施展政治抱负,往往受到压抑和排挤。他们进入仕途后,因为原来对民间疾苦有一定了解,故能反映一些民情做点有益的事情。所以这首诗在当时有典型性,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也颇足引以为鉴,本是一首说理诗(或称议论诗),但并不枯燥乏味,关键是几乎全篇用比,写来娓娓动人,直不觉其在议论了! “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说诗晬语),正此之谓也,所以它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
-
春末闲谈 北京正是春末,也许我过于性急之故罢,觉着夏意了,于是突然记起故乡的细腰蜂。那时候大约是盛夏,青蝇密集在凉棚索子上,铁黑
-
【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注释与译文]春江的潮水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接在一起,随着潮水的上涨,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诗句勾勒出春江月夜的画面,气势宏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赋予明月和
-
管同:游西陂记 管同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所
-
【作品提要】 《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十八篇,内容庞杂丰富,中心故事描写婆罗多族的俱卢族和般度族这两支围绕王位展开的冲突。选文部分叙述般度族兄弟辗转流亡于森林中,正法之
-
[宋]陆游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远途始悟乾
-
罢起郎官草,初分刺史符。海云迎过楚,江月引归吴。城底涛声震,楼端蜃气孤。千家窥驿舫,五马饮春湖。柳色供诗用,莺声送酒须。知君望乡处,枉道上姑苏。
-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
-
假日野人放暑假了,去乡村。在田园,在山野,自由自在,大把地浪费时间,是一种享受;挥霍大把时光,糟蹋成堆光阴,让我感到云淡风轻,做这
-
攒眉有底恨,得句不妨清。霁雾开寒谷,饥鸦舞雪城。桥声春市散,塔影暮淮平。不用残灯火,船窗夜自明。
-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