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六州歌头》诗意|阅读答案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猎,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孝宗朝累迁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领建康留守,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计划,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后来任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等官职,在任地方官期间很有政绩。张孝祥是一个爱国志士,可惜他在南宋当政时始终受到压抑,很早就死去了。张孝祥是南宋的著名文学家,曾被推崇为南宋伊始近百年中文章翰墨杰出人物。他的词忧国伤时,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他与张元斡是南宋词坛上开创爱国词派的先行人物。他学习苏轼的豪放词风,又与时局的危亡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词,笔酣兴健,气雄调雅,很能感动人。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南宋的北伐军队在安徽宿县北的符离集被金兵打败,南宋的主和派加紧投降活动,金兵也加紧进侵活动,到隆兴二年,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向金称“叔国”,岁贡改称岁币,把淮河以北地区全部划归金人。南宋投降派加紧活动时,张孝祥正在建康担任留守,他看到宋室当权者腐败无能,屈膝求安,任凭金人摆布,中原土地上的文明礼乐之乡,已经沦为金朝贵族首领的猎场,南宋的爱国志士只能空任金兵蹂躏淮河北岸广阔土地,却不能去反抗,驱杀敌寇。自己身上的箭、剑,已经被尘埃、蛀虫所污蚀,及时收复国土的时机白白地失去了,而壮志将要随岁月飘零而尽。沦陷区的父老们正盼望宋室朝廷能够早日还都,把金兵从中原土地上驱逐出去。但是现今人所共见的是,朝廷派出的到金营乞降的特使,看到他们车马往还,真不知他们这些人是何以为情!人民的希望不能实现,敌寇不能驱除,投降活动无法阻止,想到这些,真使人气愤难平,也使人痛泪如雨。传说张孝祥这首词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成,在场的主战派张浚(时督江、淮兵马的大将)悲痛难忍, “为之罢席而入”。
这首词广泛运用对比的方法加强形象的感染力,造成使读者气愤填膺的效果。词的上片开始写了淮河一带被占领区的沉寂、凄凉与阴暗: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诗人在下片开头写了自己心中的激愤不平: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这种人心的激烈,与失地的凄寂,正好形成对比。读到此诗的人会由此而想,有这样无用武之地的爱国志士,为什么会是边备荒废,甚至是中华礼乐之乡也变得一片腥臭?这两者是并不谐调的。那原因肯定是有人让关塞废弃,有人不让爱国志士得遂志愿。作者写了这种对比之后,并没有直接说明是谁,而是又进行了第二层对比的描写:金人贵族军事集团首领的张狂,与南宋朝廷里投降派的曲意逢迎。作者隔河望见,北方的土地被金人占领,游牧、戍守,任凭其便,他们的“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武力侵掠的气焰甚嚣尘上,不可遏止。在这种敌锋所指之下的南宋朝廷正在干些什么呢?京都陷入敌手,渺不可见,偏安的小朝廷,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这是说那些投降派们,仍在那里耍弄着早已过时了的礼乐怀柔的手段,以期凶恶的侵夺者的归附,为此,派出的办投降外交的使者不绝于道,忘记了人间还有羞耻之事。张孝祥这样明显地对比了倾向各异的战降两方的面目,不仅使难以表现的集团形象得到了具体的描画,他以忠愤不平之气批判投降派的意图,也得到了具体肯定。这就使这首在行文中看不见直说政事的词,其政治思想却又十分强烈,倾向又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原因所在。
-
儒道的理想人格各有其特色,儒学的“圣人”着眼于人和社会的关系,希望能在完善人格的同时,促进封建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的“真人”着眼于人与自然和社会客观环境的关系,希望能保持各人自身的自然属性;道教的“仙
-
近年来,北京出现了苦瓜热。我也随波逐流地吃了起来。随波逐流就是夹在人流当中往前走,只顾踩着前面行人的脚步走。至于我是怎么挤进这人流的,回想起来有点茫然了。不过,我还记得我是六十年代开始吃苦瓜的,那时候
-
陂湖欲尽山为界,始见寒泉落高派。道人未放泉出山,曲折虚堂泻清快。使君年老尚儿戏,绿棹红船舞澎湃。一笑翻杯水溅裙,余欢濯足波生隘。长松搀天龙起立,苍藤倒谷云崩坏。仰穿蒙密得清旷,一览震泽吁可怪。谁云四万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苏轼【原文】黑云翻墨[2]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卷地风来[4]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5]。【注释】[1]六月二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① ;庶民 ② 去之,君子 ③ 存之。”(《孟子·离娄下》十九) 注释 ①几希:很少,几乎没有。②庶民:普通的老百姓。③君子:统治者,圣人。 【译文】 孟子说:“人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以静写动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以静写动的古诗词,具有以静写动之妙的诗句,以静衬动的诗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于带草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带草的诗句,描写草的诗句古诗大全,带草的诗句。诗中草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
-
濯缨石江边一片石,何人向濯缨?只见江边石,不见石上亭(2)。怪哉此石贞如沆(3),不在沧浪在烟瘴(4),太华莲岳未许扳(5),罗浮曰观差同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