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原文】
黑云翻墨[2]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3]。
卷地风来[4]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5]。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4]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者】
见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篇。
【赏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5首七言绝句中的第一首,也是最为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下阵雨时的情景。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第三句写风过雨歇,第四句写西湖水又恢复了平静。四句分写云、雨、风、水,一句一景,接得紧,转得快,可见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多么神奇。虽为小诗,却写得气象万千。诗中比喻也非常贴切,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这些夏日西湖上常有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唐杜甫《 春夜喜雨 》。 【意思】好雨知道节令,一到春天 便开始滴落; 雨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 降下,纷纷绵绵,不声不响,滋润着万 物
-
钟嗣成 生居天地间,禀受阴阳气。既为男子身,须入世俗机,所事堪宜,件件可咱家意。子为评跋上惹是非,折莫旧友新知,才见了着人笑起。 [梁州第七]子为外貌儿不中抬举,因此内才儿不得便宜。半生未得文章力,空
-
古文观止·《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
-
鸳鸯于飞,鸳鸯双双轻飞翔, 毕之罗之。遭遇大小罗与网。 君子万年,好人万年寿而康, 福禄宜之。福禄一同来安享。 鸳鸯在梁,鸳鸯相偎在鱼梁, 戢其左翼。喙儿插进左翅膀。 君子万年,好人万年寿而康, 宜其
-
古文观止·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 洛阳处
-
【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处】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 【意思】我的心,仍象冰一样,在玉壶中闪光! 【全诗】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
-
性德看到黄莺虽然处于金丝笼中,有水和上好的食物,却始终不快乐,不再歌唱,由此联想到自己。身处相国府,要谨遵父母之命,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父亲纳兰明珠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有了锦衣玉食有了舒适的生活还是不快乐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白居易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上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 下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翻译:有时候,天长地久的情感也会有尽头,但是这份爱恨缠绵却没有结束的时候。【诗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意思】天长地久都有个尽头,惟有此恨是不会有断绝的时候。谓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抱恨之深长。“天长地久有时尽”,现在多 -
清·林则徐1字谕拱儿知悉2:尔年已十三矣!余当尔年,已补博士弟子员3。尔今文章尚未全篇
-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出处】唐孟浩然《 与诸子登岘山 》 【意思1】世间的事不断新旧更替,春去秋来岁月流逝,构 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诗句道出了一个平凡的真理。 【意思2】 世事变迁,层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