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唐]李颀》原文与赏析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是一首送行诗,历来以炼句精当、寄慨深长为人称道。魏万,上元初年进士,后改名颢。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他比李颀晚一辈,两人意气相投,成为忘年之交。从诗中内容看,此诗大约写于魏万去长安求取功名之前。
开篇即落笔点题。游子魏万唱起告别的离歌,即将远赴京师;而好友分别的时候又正是微霜初降的寒秋,更添离愁别绪。首二句采用时序颠倒的笔法,先写今朝的离别,再写昨夜的“微霜”,倒戟而入,回旋生姿,读者不难想象,正是离别产生的悲凉,才使诗人怦然心跳于自然界季候的变化,客观之景浸渍于主观之情,二者交相融合,相得益彰。
三、四两句,通过游子跋涉山水耳闻目睹的典型景物进一步渲染离情旅愁。鸿雁每年南来北往,飘泊不定,就像浪迹天涯的旅人。本已愁肠寸断的游子哪堪再听到它那凄厉的悲鸣?云雾缭绕的青山,应是赏心悦目,令人向往的景色,可身在客中,行色匆匆,又有什么心绪去欣赏沿途风光?或许,“云山”所勾起的,仍是家山难望的乡愁与前途渺茫的怅惘。作者设身处地去体味对方的心情,感同身受、情韵绵绵。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五、六两句承接上联,推想友人渐近长安的情景,并将自己对长安的感触点染其间。“关城”即指长安附近,因长安是险要的“关中之地”,东南西北皆有重关;“御苑”在此处借代京城长安。长安附近的树叶已经泛黄,仿佛催促寒气逼近,傍晚时分,京城处处响起一片捣衣声。树色催寒为暮秋特有,向晚砧声以长安为甚。魏万是首次赴京,作为送别诗,介绍京兆绝胜似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却全然略去了长安的繁华富庶,仅仅突出树木萧瑟,捣衣声声这些极易引起落寞情怀的意象,不但将岁月如水,韶华不再的暗示隐寓其中,同时因长安是作者倾财破产之地,也流露出不堪回首,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
最后,诗人语重心长地劝勉告诫友人:“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长安是达官贵人逍遥冶游、恣情行乐的所在,却并非一般士子可以消受的。魏万此去,意在功名,李颀以兄长的口吻叮嘱他,切不可耽于逸乐,蹉跎岁月,虚度大好年华。行墨之间蕴含着作者对魏万的殷殷期望,也道出了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珍惜时间,不可忘情行乐的人生哲理。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徐元杰(1194—1245),字伯仁,号梅野,信州上饶(今江
-
在我们的研究的各阶段中,随时遇到幸福问题。婚姻是不是一对男女最幸福的境界?人能不能在家庭在友谊中找到幸福?我们的法律是否有利于我们
-
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我非个中人,何以默识子。振衣忽归去,只影千山里。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
-
水调歌头·沧浪亭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
【原题】:同彦范谒仲巽饮之甚乐仲巽且有北归之期情见卒章辄用写呈
-
【5393】5G时代: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日〕亀井卓也著,田中景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3万字,2020年1月第1版,58元)△5章:[1]5G
-
江城寒角动,沙洲夕鸟还。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浅析古诗词歌曲长相知,内容包括长相知歌词,长相知古诗词作者,乐府歌曲长相知中的一句歌词“长命母绝衰”中的“衰”字,应该读。长相知出自《上邪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 公元201年,长沙王吴芮有一个王妃叫毛萍,她是历史著名的才女之
-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朱熹 《近思录》,治学禁忌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