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宋]谢枋得》原文与赏析
[宋]谢枋得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历来文人墨客赏花、赞花、惜花、逗花的诗写得不少。有的见花伤怀,落红流泪;有的爱花如痴,雅趣横生。而谢枋得这首写花的小诗则融情趣与哲理于一体,独具一格,意味深长。
有人说这首小诗妙夺天工。妙就妙在题为花影,而全诗不见一个“花”字,未现一个“影”字,却又让人置于百花丛中,字字是花,句句有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无数花影交叉叠映在楼台上。一个“上”字,注入了活气。就象无数个顽童拥挤着悄悄爬上了雕饰华丽、结构精巧、一尘不染的楼台。这些顽童似乎打破了瑶台的宁静。漫步在瑶台上的诗人心想:这可不是你们呆的地方呀!于是,诗人便呼唤仆人把它们统统扫掉。结果是“几度呼童扫不开”。毫无疑问,再愚蠢的人也不会要去扫掉花的影子。然而诗人如此佯装傻气,不但给全诗带来了诙谐、情趣,而且是把花影的物理属性付诸了笔墨。这一笔虽然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表述,但在全诗里却是至关重要的,为诗的后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原来花影扫是扫不掉的,是太阳光照射的结果。应该说是太阳将它们送上瑶台。夕阳西下,这些花影也随着太阳西去了。“刚被太阳收拾去”,不料,“却叫明月送将来”。借着月光,这些花影又一次悄悄爬上了瑶台。一“收”一“送”,幕后的操纵者是太阳和月亮。
这首写花的小诗告诉我们:影随形走,形为影根。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我们只有适应它、把握它。如果凭主观臆想、或者只看到现象,不看到实质,最后肯定是一败涂地,得不到任何结果。花的影子是太阳和月亮光照射的结果,即便是“几度呼童”也是“扫不开”的。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客观世界,才可能改造客观世界,处理什么问题都先要搞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否则将会徒劳无获。
这首小诗傻趣盎然,活泼轻快。以事明理,回味无穷。是众多的咏花作品中难得的珍品。
-
迎刃卷四迎刃卷四 【原文】 危峦前厄,洪波后沸。人皆棘手,我独掉臂。动于万全,出于不意。游刃有余,庖丁之技。集《迎刃》。 【
-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
《对玉梳》也叫《玉梳记》,全名《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主要写妓女顾玉香与秀才荆楚臣由相恋到结合的曲折经历。 松江府上厅行首顾玉香,对“送旧迎新” 的卖笑生涯早有不满,认为自己这种妓女是“败人家油狄髻太岁
-
季节的轮回转换令气候的变化颇为神奇,昨天夏日的太阳火辣辣的,烤得大地一片烘热,令人觉得十分难受。而今天仅眨眼之间,时令已进入秋天,
-
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柳暗霏微雨,花愁黯淡天。金钗有几只,抽当酒家钱。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出处】唐李白《 哭晁卿衡 》。 【意思】晁卿: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朝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随日 本第九次遣唐使来中
-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赏析】 这是一首
-
【生卒】:1900—1944【介绍】: 法国诗人、散文家。多马尔为了打破传统的古典艺术手法,进行一场革命。他曾同罗歇·瓦扬*等人一起参加过
-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
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字存中,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州市)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