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意|阅读答案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十二年以后,即元和十一年(816年)春,他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赴江陵,柳宗元在贬所怀着对贬谪生活的愤怨,和对舍弟远去的怀念,写下了这首文情并茂的好诗。在艺术表现上深而又深,充分发挥了艺术语言的抒情写意的功力。
“零落残魂倍黯然”,从意态入手,把贬地伤别,写得分外深重。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江淹别赋开篇之句云: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形容牵心的别离,可以使人“黯然销魂”;而“黯然销魂”就是魂不守形,并因之而面形失色。柳宗元心感别离,并知江淹之句,当然也要“黯然销魂”的;但是柳宗元的实际感受却远不止如此,因为他的此地之别还有特殊的心理感受。十二年前的革新政治的失败,使他被正统的守旧派贬居这荒僻的远州,自己的切身命运与心神感受,早已经够得上是“黯然销魂”了。因此,今日与舍弟之别,只能是“销魂”之后的“销魂”,“黯然”之上的“黯然”;这时说别离销人“零落残魂”,倍使人神色“黯然”;也是言以述意之辞,不是为文而造情之语。
“双垂别泪越江边”,这一句诗不仅蕴意深厚,又能承上启下,并把全诗的伤别离与悲贬谪的内容联结为一体。从人之常情来说,在异地他乡,兄弟分离,各自难免不无伤感,但在本诗中的情势,要比这严重很多,兄弟二人“双垂别泪”,泪入柳江。就原因来说,第一句的“零落残魂倍黯然”,必然导致“双垂别泪越江边”的结果。这样,此句就收结了首联。但是本句中也暗示出,这次越江边上的分别,不仅是前事令人黯然神伤,还有别后之事更销“零落残魂”。因为宗一走后,诗人自身还要谪居这里, “双垂别泪”的兄弟二人,都知道这里是一个什么所在之处。这在诗意上把本诗的第二、第三两联引出,成为结构的关键因素。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这是“双垂别泪”的前事,但是这里除了时间上的“十二年”是属于过去的事之外,其余者对于身历其事的柳宗元来说,都是无望改变的现时与未来的际遇。因此,在绝大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今事与后事。作为前事来说,那遭遇是足以令人销魂的。从京都长安被放逐到柳江边上这荒僻之地, “一身去国”,竟还远距“六千里”;“万死投荒”,已经长达“十二年”。这四重苦难中的每一重,都对人是严重的摧残,而柳宗元却一身承受,形容这种情境是“零落残魂倍黯然”,并不算夸张。更何况见诸往而知来者,在这个去国投荒的谪居之地,忧患余生,老死边州,已成为可以预见之事。为此,兄弟二人在分别时“双垂别泪”,也正是为可悲的未来而伤情。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这是分别表现兄弟二人的处境皆难。留居在柳州的柳宗元,常要感受那黑云翻墨似的瘴气的侵袭;远行的柳宗一,前路上江湖水很深,波浪滔天。在这住亦难、行亦难的险恶的世道中,兄弟二人互相关怀、互相叮嘱的深情厚意,完全寓写在这一联好似单纯写景的诗行中了。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柳宗元向宗一表示别后的相思之意。生活中的杨柳树,天涯到处,四季长生,敏感风雨,情态依依,向来是离别人的证物。诗人告诉宗一,你去后我每天都会思念你的,在你所居住的荆门郢都,只要看到杨柳的烟光,那都是我的相思梦色所染成。柳宗元在这里把“相思梦”与“郢树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感情对象化,使自然人化,有力地加强了诗的审美价值。
-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裕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
-
记其云何也次韵答之退之仙人也,游戏于斯文。谈笑出伟奇,鼓舞南海神。顷年三韩使,几为鲛鳄吞。归来筑祠宇,要使百贾奔。(板桥,商贾所聚。)我欲迁其庙,下数浮空群。(谓登州海市。)移书竟不従,信非磊落人。公
-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翻译与解读
-
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看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蕤宾掩抑娇多怨,散水玲珑峭更清。珠颗泪沾金捍拨,红妆弟子不胜情。 作品赏析【注释】:[蕤宾、散水皆新调名。]
-
名言: 真积力久则入,学到乎没而后止也。 注释: 真: 果真。力: 努力实践。入: 犹言钻进去。没: 同“殁”, 死去。 句意: 一个人为学果能持续地努力不懈, 自然会深入而有所得, 所以学习一定要到
-
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撤蒸暑,清云却炎晖。高会君子堂, 并坐荫华榱。嘉肴充圆方, 旨酒盈金罍。 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合坐同所乐,但诉杯行迟。常闻诗人语,不醉且无归。今日不极欢,含情欲待谁?见
-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
-
【生卒】:1924—【介绍】: 日本作家。1924年生于东京一个医生家庭。幼年随父亲移居中国东北,在沈阳读完小学和中学,1940年回国读完大学
-
【原题】:长安龙图陈学士宠示重阳日翠微楼上见览拙诗之作兼蒙寄翠微楼长乐亭二记各述一绝寄而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