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唐]杜牧》原文与赏析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传说是项羽兵败自刎之处。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下了这首充满哲思的咏史诗。
全诗以项羽自刎乌江的史事,说明如何对待成败问题的看法,诗人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在失败面前要能“包羞忍耻”,败不丧志,坚韧不拔,那败也可能转化为胜。成败关键在人,在人的意志、毅力、胆略和能否获得群众的拥护。
据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是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曾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责自愧,终于自刎而死。杜牧认为项羽不能“忍耻包羞”,看不到事物可以转化的规律,江东多才俊之士,如重整旗鼓,总结经验教训,“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杜牧的这种说法,后人有不同议论。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提出异议:“牧之题咏,好异于人。”“好异而畔(叛)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就项羽论之,很有见地。王安石同意胡仔的看法,也写了一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清人吴景旭反驳胡仔一派的说法,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历代诗话)。我们如果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胡仔的指责是有道理的。项羽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挽既倒狂澜的败局。他曾误责韩信,气死范增,鸿门失算,乌江自刎符合他性格发展的逻辑;项羽难以卷土重来,也符合当时的楚汉双方情势。但是诗人“咏史”,多为由“史”引发出自己的感情和观点。而自己的感情基础又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的世界观。我们透过诗作,正可窥见诗人当时的心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清代吴乔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围炉诗话)因此不能将“咏史”诗看成“史”,也不可当作“论”,以史论来考核。诗人论史,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历史作全面分析,作出合乎规律的结论,只是就某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观点。杜牧在乌江亭中,旨在激发人要有包羞忍耻的胸怀,期在必胜的信心,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愤图强的毅力,切不可一遇挫折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胜败之事从来是难以预料的,项羽如能痛悔前非,取得江东子弟的支持,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有着可能性,讲得留有余地。杜牧这种处事的道理,对我们还是有启示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课文,谁知道,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三首”资料,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资料。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牧童》作者:吕岩(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
-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
开门临广陌,旭旦车驾喧。不见同心友,徘徊忧且烦。都城二十里,居在艮与坤。人生所各务,乖阔累朝昏。湛湛樽中酒,青青芳树园。缄情未及发,先此枉玙璠。迈世超高躅,寻流得真源。明当策疲马,与子同笑言。
-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
11月11日 吉安东龙起义 : 1927年9月上旬,中共赣西特委派中共吉安县党的负责人赖经邦、高克念、曾炳春等到东固,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为此,召开了东固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会上着重讨论了恢复和发展党组
-
出守吾家侄,殊方此日欢。自须游阮巷,不是怕湖滩。乐助长歌逸,杯饶旅思宽。昔曾如意舞,牵率强为看。 作品赏析【鹤注】永泰元年至忠州,逢杜使君而作。【顾注】忠州,古巴地,贞观八年改临州为忠州。地志以巴
-
背阙归藩路欲分,水边风日半西曛。荆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写思念的爱情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思念爱情的古诗词,关于想念爱情的古诗,描写爱情相思的古诗词。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解连环》周邦彦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诗经》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
-
归熙甫沈贞甫墓志铭 自余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余娶王氏,
-
在每天晚上入睡之前,每天早上醒来之后,我总禁不住想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我想要把握住的,到底是一些什么呢?要怎么样才能为它塑出一个具体的形象?要怎么样才能理清它的脉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