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情诗三百首赏析
思美人
作者: 高安 【本书体例】
【原文】:
思美人兮,擥弟而竚眙(1)。媒绝路阻兮(2),言不可结而诒(3)。蹇蹇之烦冤兮(4),陷滞而不发(5)。申旦以舒中情兮(6),志沈菀而莫达(7)。愿寄言于浮云兮(8),遇丰隆而不将(9)。因归鸟而致辞兮(10),羌迅高而难当(11)。
高辛之灵盛兮(12),遭玄鸟而致诒(13)。欲变节以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14)。独历年而离愍兮(15),羌冯心犹未化(16)。宁隐闵而寿考兮(17),何变易之可为(18)?知前辙之不遂兮(19),未改此度。车既覆而马颠兮(20),蹇独怀此异路(21)。勒骐骥而更驾兮(22),造父为我操之(23)。迁逡次而勿驱兮(24),聊假日以须时(25)。指嶓冢之西隈兮(26),与纁黄以为期(27)。
开春发岁兮(28),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29),遵江夏以娱忧(30)。擥大薄之芳茝兮(31),搴长洲之宿莽(32)。惜吾不及古人兮(33),吾谁与玩此芳草(34)?解萹薄与杂菜兮(35)备以为交佩(36)。佩缤纷以缭转兮(37),遂萎绝而离异(38)。吾且儃徊以娱忧兮(39),观南人之变态(40)。窃快在中心兮(41),扬厥恁而不竢(42)。芳与泽其杂糅兮(43),羌芳华自中出(44)。纷郁郁其远蒸兮(45),满内而外扬(46)。情与质信可保兮(47),羌居蔽而闻章(48)。
令薛荔以为理兮(49),惮举趾而缘木(50)。因芙蓉而为媒兮(51),惮蹇裳而濡足(52)。登高吾不说兮(53),入下吾不能(54)。固朕形之不服兮(55),然容与而狐疑(56)。广遂前画兮(57)未改此度也。命则处幽吾将罢兮(58),愿及白日之未暮也(59)。独茕茕而南行兮(60),思彭咸之故也’(61)。
【鉴赏】:
现代的研究者多怀疑本篇非屈原所作,然而理由却并不很充分,还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这里仍然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
关于本篇的题旨,宋代洪兴祖认为:“此章言己思念其君不能自达,然反观初志,不可变易,益自修饬,死而后已也。”(楚辞补注)这大致上是不错的。可见屈原这里所思的“美人”是指的“其君”,而这正是诗人所惯用的“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离骚序)的比兴寄托手法。那么问题是这里的“其君”究竟是指楚怀王还是楚顷襄王呢?这就牵涉到本篇的精心写作年代问题。对此前人也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是怀王时屈原居汉北时所作(如林云铭、蒋骥、方晞原等);也有人认为是顷襄王时屈原被放江南时所作(王逸、王邦采、游国恩等)。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似乎不易确定,不过我们大致是同意前一种看法。我们从文中的语气看,觉得“其君”更可能是指怀王。因为屈原早年曾一度见知于怀王,虽然后来遭谗被疏,但他对怀王还一直抱有希望,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所以在这篇中,屈原一再感叹没有“良媒”把自己的“中情”传达给“美人”,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感情,这种虽痛心疾首却仍依恋不舍的心情,正是当时屈原对怀王所应有的。
全诗可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写自己思君不得的悲哀。首四句即用了“灵修美人以媲于君”的比兴手法,抒发了自己对“美人”(国君)的殷切思慕的情感,然而由于“媒绝路阻”,自己的衷情却无由传达。这里诗人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显得情真意切,如怨如慕。接下来的四句就是抒写诗人自伤思君深情而苦不能达所引起的幽怨沉郁的心情。再下来的四句中诗人把天国与人间、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用比喻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良媒难求,思君不得的悲哀。诗人把自己与“美人”的不能遇合,归因于缺乏良媒,所谓“丰隆(云神)”不愿“寄言”,“归鸟”不肯“致辞”都是隐喻小人蔽贤。这里诗人没有明责君王,就正是表现了他那种“冀幸君之一悟”的期盼心情。
这一段的意思与抽思中的“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路远处幽,又远行媒兮”等语的意思大致相当。
第二段则是诗人的自述心志。可以分为两层。前十二句为第一层,写自己的忠贞之情虽然不为君知,但却不愿“变节从俗”而改变初志。这就使得诗人的满腔愤懑之情无由抒发。虽然诗人要坚守志节就不得不付出遭受祸患的代价,但他也决心隐忍到死而决不改变自己的道路。这里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峻洁人格。后六句为第二层,诗人仍用神话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冀幸君之一悟”的内心希望。
第三段主要表现的是诗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诗人以采集香草比喻自己的修身立德,说明他对楚王还没有完全绝望,还希望自己有重新被用的机会;另一方面诗人又以芳草的无人欣赏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不由得感叹自己不能遇到古代的贤明君主。为了排遣内心深处的悲哀,诗人不得不强打精神来“荡志”、“愉乐”、“遵江夏以娱忧”。然而本想私下寻乐,丢开愤懑,但在实际上却办不到,反而更引起内心的不安。所以诗人只能感叹自己的生不逢辰:“惜吾不及古人”。诗人对远古理想政治的追慕,实际上也就是对现实黑暗政治的批判。这一段的最后六句,诗人以芳香的花儿不会被污秽所掩盖,而终能卓然自见,芳香外溢,来比喻自己以清白的君子品格处于现实的污浊环境之中而不为所染,终能保持住自己的清白。最后以“居蔽闻章”作结,即是对自己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激励。
最后一段,诗人先是以比喻象征的手法说明自己因不愿苟合取容,所以就不能找到通君侧的“媒”、“理”,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的不愿随顺世俗,同流合污,也实在是出于自己的本性所然。最后六句,他透露了自己仍想有所作为的希望,然而这种希望毕竟渺茫,所以诗人不得不以“思彭咸”作结。
读完全诗,我们把它和九章中的另一篇抽思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二者在思想内容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约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同一时期的创作。如果说诗人写抽思是为了“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或如蒋骥所说是“前欲陈辞以遗美人,终以无媒而忧谁告”(山带阁注楚辞),那么用这话来概括思美人的内容,也是大致可以的。不过有所不同的是,在抽思中诗人是要尽情地倾吐“忧思”而忧思难解,显得思绪更为复杂,心情更为沉重,痛苦更为深切,所以心中的“忧思”如骨骾在喉,不吐不快。而思美人虽也是要“申旦以舒中情”,但比起抽思来,则显得情绪不那么激动,词意也就不那么迫切。也许抽思写作在先,当时诗人初遭疏弃,情绪还比较激动,而写思美人时已经过了一段时日,诗人的情绪已逐渐地稳定了下来。当然,诗人内心的痛苦也并未能真正排解,所以诗人尽管在诗中描绘出了许多动人的画面来“荡志”、“娱忧”,但矛盾痛苦的心情还是贯串着整部作品,只不过是把内心的痛苦掩藏在心灵的更深处罢了。
另外,抽思和思美人虽然都是诗人抒情表志的诗作,但采用的艺术手法却大不相同。抽思主要用的是赋的手法,是直接抒情;而思美人则大量地采用了比兴象征的手法。当然,这也是仅就其大概而言的。
-
巴金《怀念萧珊》原文 巴金和夫人萧珊三十余年来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结成了深厚的爱情。不料文革风暴骤起,先是巴金被打为牛鬼,接着萧珊又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长夜漫漫,万马齐喑,作者在萧珊逝世后几天里竟然面
-
贾老太太,就是《红楼梦》中的贾母。别看贾老太太岁数大了,可老太太不糊涂啊。用现在的话讲,这老太太都成精了。老人们常说,不怕狐狸,就
-
名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注释: 度: 限度。节: 节度。 句意: 索取有限度, 使用有节制, 就能永远富足; 索取没有限度, 使用没有节制, 就会经常不足。
-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
-
在乡村里,有些看似平常不过的物件,往往会被随手丢在一边,可在它们身上,总有一段美好的记忆,或者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回忆起来,让人倍
-
云片何人画,尘侵粉色微。未曾行雨去,不见逐风归。只怪偏凝壁,回看欲惹衣。丹青忽借便,移向帝乡飞。
-
上片写词人刚刚病愈,身体尚瘦损虚弱,夜晚登上望湖楼。“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因为梁朝文学家沈约体弱多病,这里词人以休文自比,说自己已衰弱到连垂腰的金带都不堪佩系了。金带是指翰林学士服饰,故此时词人正穿着官服登楼,其腰间佩系着金
-
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闻健此时相劝醉,偷闲何处共寻春?脚随周叟行犹疾,头比萧翁白未匀。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与哲学文章开头,内容包括享受诗词文化作文开头,古诗中的哲学,含有古诗词的开头与结尾现代文摘抄。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
-
国学名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出处和解释
【名句】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语出《史记·货殖列传》。没有财富的时候就应努力劳动创造财富,稍有财富以后就要凭智慧去经营,财富多了就要去争取获利的时机,这是发财致富的常理要则。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