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手影戏》原文|赏析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手影戏,一种杂戏。在黑暗的房子里,以手向灯(相当于放幻灯片的幻灯)形成影子落在白色丝绸屏幕上,通过手影的变化表现戏剧人物动作和情节。诗的开头两句是直接写手影戏的表演,“三尺生绡”言 “戏台”之小,“全凭十指逞诙谐”说这戏的种种风趣及表演者化运自如的精湛技巧也就只是“十指”功能的效应。
作者通过这似乎直觉的描述已经告诉了我们: 人生舞台是有限的,人生种种行为和结果都是生息于 “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中阿含经第四十七)的因果轮回中。也许一般的人对此还执迷不悟,所以作者不是再接着写手影戏,而是让笔锋一转,抓住极偶然的——明月之光从窗子里漏进来,光芒掩盖了幻灯——一刹那。能抓住这一刹那,看似平常,实际上没有 “迥然独脱,不与物拘”的修为是办不到的,正是抓住了它,明颠才帮助我们走出 “迷妄”,为我们揭示了 “真相”。
这“真相”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作者不是一般地主张 “见性成佛”的高僧,而是日夜诵经于廊庑门,从不睡眠的奇人,所以我们不能不联系佛经看看它的底蕴: 明月,明乃智慧、真言之别名,月是月天子菩萨; 灯是佛法的喻体,这里用如动词; 窗是接受因,是人佛相通的契机。由此,我们知道这“真相” 的获得是凭借“渐修”之后的 “顿悟”。那“真相”又是什么呢? “一笑还从掌握来”,“真相”便是 “无相”,正是 “于一切处,不住相”才发现了真相。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或许也会忍不住会心“一笑”了,刚才还沉浸在“戏”中的人们怎能不对自己过去戏中角色“一笑”呢?
夷坚志里记载了这首诗的写作经过: (明颠) “好作偈颂,间有达理处,其末辄颠错不可晓。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 (如上诗)。此篇盖最佳者。”看来洪迈认为这仅仅是好的偈颂而已,其实,它形象跃如,音律和谐,起承转合,自然有致,虽然充满理思却并不玄奥难懂,视之为一首咏杂戏的七言绝句也未尝不可。
-
【原题】:辛亥夏余将广旧庐偶读栾城李方叔新宅诗篇是时子由方治长有余年七十无住著屋成可作十年客之句感而赋之
-
张良无后张良无后 【原文】 张良、陈平[1],皆汉祖谋臣,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
-
古文观止·杨岘·安吉施氏遗著序 亡友安吉施君
-
陈与义《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②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③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④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⑤ 【注释】 ①伤春:杜甫有《伤春》
-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注释】 (1)约客:约人晚上来做客。可能为作者晚年居钱塘时所写。 (2)黄梅时节:黄梅熟了的时节。这个时候,当为我
-
握珠不返泉,匣玉不归山。明皇重士亦如此,忽怪褚生何得还。方称羽猎赋,未拜兰台职。汉箧亡书已暗传,嵩丘遗简还能识。朝朝待诏青锁闱,中有万年之树蓬莱池。世人仰望栖此地,生独徘徊意何为。故山可往薇可采,一自
-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滑稽列传》原文鉴赏
-
[①]沦迹:隐没足迹,指隐居不仕。[②]鉴:照,这里指观察识别。洞:深远。这句的意思是说阮籍的见识很细密,对事物的观察很深刻。[③]埋照:把光芒隐藏起来,指有才识而不外露。这句是说阮籍饮酒求醉好象是有意隐藏起自己的才识。[④]寓词:在诗歌中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
-
典源出处 《汉书 王尊传》: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崃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 (王) 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曰: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