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情诗三百首赏析
葛藟
作者: 林家英 【本书体例】
【原文】:
绵绵葛藟(1),在河之浒(2)。终远兄弟(3),谓他人父(4)。谓他人父,亦莫我顾(5)。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6)。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7)。谓他人昆,亦莫我闻(8)。
【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朱熹说:“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诗集传)细味全诗,朱说可信。诗以流浪儿的语气哀叹流落他乡,疏其所亲的悲苦处境。三章均以绵绵葛藟互相依附攀荫起兴,喻家族亲人之庇荫为生,引出孤儿对举目无亲悲酸遭遇的哀叹。他的乖巧,称他人为父,为母,为兄,虽出于无奈,然而谦恭不假。至于那些被尊称为父,为母,为兄的人,是否动了恻隐之心呢?试听孤儿的悲诉:“亦莫我顾!”“亦莫我友!”“亦莫我闻!”得不到照顾,同情,恤问。人间难觅爱心,令人不寒而栗,几至绝望。这种冷酷无情的心态,当是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特定现实在人心中的变态反映。民歌作者在对乱离社会中世态人心的深刻揭示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读这首诗,笔者不禁联想起建安诗人王粲七哀诗中所描写的一幕悲剧:“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饥妇弃子挥涕不还的反常心态和事件,无疑映照出汉末军阀混战,人命危浅的现实,更深刻地揭示出人民深重的苦难。民情如此,其世可知。
这首诗三章一意,章法相同,句法相近。写景处,只“浒”、“涘”、“漘”之变,叙事处,只“父”、“母”、“昆”之差,言情处,只“顾”、“有”、“闻”之别,九易其字,一抒哀情,章章相续,回环往复中增强了抒情的力量。乞儿声,孤儿泪,情之难堪,境之困窘,给人以耳闻目睹的感受。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麦丘封人之祝(谏上·十三)》原文鉴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朗诵活动简讯,内容包括1至5年级古诗简报,迎国庆诗歌演讲比赛简报,以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为素材写一则新闻。1-5年级古诗这样做成简报:1.古诗简报要有报头任何一份报纸都会有报头,古诗简报也应该如此。报头可以用图片加文字来表达,如果计算机操作水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这是一首表达词人决心远离名利场而隐居的思想感情的词。当时作者因受专横恣肆的丁大全的排挤而被罢官,于是乘一叶扁舟,准备归返故里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在归途中,作者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喜迁莺》,回顾了他往日的宦海生涯。上片起句“凉
-
国学名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出处和解释
【名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语出汉代徐干《中论·治学》。君子对于学习,坚持不懈就像是上天的运动,像是日月的运行,一辈子都是勤勉不倦,直至去世。
-
别集。唐柳宗元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任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等官。顺宗即位,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官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被
-
为学日益 ① ,为道日损 ②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③ ,及其有事 ④ ,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①学:河上公注:“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河上公注:“日益
-
【经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①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② 。 【今注】 ①方:指规律、规则。变成方:指声音的
-
【5434】血腥奥马哈:目击诺曼底登陆(〔英〕约瑟夫·巴尔科斯基著,李晓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43 5万字,2020年4月第1版,139 8元)
-
论题解析 [解题]苦与乐(bitterness and happiness),即痛苦与快乐。苦与乐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体验,是我们生活中跌宕起伏的情绪节奏。苦与乐带给我们眼泪与微笑,也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