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之章《回乡偶书》诗意|阅读答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少年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格放达,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在诗中多次写到过贺知章的狂放性格。天宝初年自求还乡里,归隐镜湖。贺知章善草隶,写诗自然而又生动,不尚藻彩,不避俗语,多有新意。
贺知章在早年即离开家乡,他于天宝初年归还乡里时,已是年逾八十的老人了。久离家乡后一旦回归,深感人事沧桑之变,感慨多端,曾写回乡偶书诗两首,上面所录是第一首;第二首是: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的第一首诗,通过一个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场面,几乎是了无痕迹地把久客还乡的感慨和归来已老的心情,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我们前面说到的许多诗都是靠景物抒情的,那是抒情诗常用的手法。贺知章别出心裁,通过一个特殊场面的描画,逼真地写出了含有淡淡感伤意味的乡情。
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具有极大的共同美的意义,是纯真乡情的诗,典型的概括性很强,千余年来不知给多少客老归家的游子以彻通心灵的精神慰藉!诗的这种强烈的感人效果,与诗人的特殊艺术表现手法是密不可分的。
本诗最显著的艺术手法是诗情表现上的连环递进式。即四句诗的头三句,每一句都是下一句情景的原因所在,诗行的跳跃发展,成了诗意连环递进的实际进程。第一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是写离乡之久,除非是客死异乡,算是久得不能再久了,因为是少年离家,至老方回,中间有几十年的岁月,在外销磨了青年与壮年期,到了八十五岁归来,连老年也销磨在外面了。这后面蕴含的诗情是一个“久”字。 “久”,作为原因递进到第二句: “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就成了“久”的结果,也使“久”更加具体、形象了,让人知道“少小离家老大回”的结果就是这个样子。这里还隐寓有悔恨归来太晚的意思。而“乡音无改”,与第一句的“久”的意思相对照,则正表明乡情之深;那么久了,还“乡音无改”,说明诗人是有意不消退故乡的印记,乡音里系着乡情。第二句是以人的音未改而容颜变,收结了首句,作为递进到第三句的原因,是后生晚辈儿童对归客可懂乡音,却不识容颜,因而交谈无碍,面貌陌生,便生出了第三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由第三句生出了写发问的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首小诗写得这样波澜跌宕,错落连环,非久别还乡的大诗人不能写出。
-
【原题】:甲辰岁进诗一编孝宗许其清新翌旦宣谕宰执召试再赋一首
-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作品赏析【注释】:苦教短李伏歌行(原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
-
【注释】:据考,此词是作者专为北宋末年汴京名妓李师师所作。唐玄宗曾选乐工三百人及宫女数百人居宜春北苑练习歌舞,亦称梨园弟子。词起首二句“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意谓能得唐代梨园之遗声,歌艺绝妙,无可伦比的只有“前朝”的李师师了。“
-
[汉]民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
-
柿叶满庭红颗秋,薰炉沉水度春篝。松风梦与故人遇,自驾飞鸿跨九州。
-
《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约也。言哀惜怀王,与己信约,而复背之也。古者君臣将共为治,必以信誓相约,然后言乃从而身以亲也。盖刺怀王有始而无終也。
-
玄坛内有柏树焉,封植营护,几乎二纪〔2〕;枝干扶疏,不过数尺〔3〕。笼于众草之中,覆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苏轼·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
-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
-
题解 这篇列传是《史记》的优秀作品之一。两位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在我国一直广泛流传,可称家喻户晓。中学选它作语文教材;舞台上《将相和》久演不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些成语由于其丰富的内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