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唐·李益》原文与赏析
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伏波句〕伏波,指马援,汉代名将,他曾被封为伏波将军。据后汉书·马援传载,他尝曰:“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定远句〕定远,指班超,东汉时立功西域,封定远侯。据后汉书·班超传载,他晚年在边地思归,曾上书给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只轮〕一只车轮。春秋公羊传载: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与姜戎败秦于殽(山名,今河南洛宁县北),秦军“匹马只轮无反(返)者”。〔海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之地。〔一箭射天山〕据旧唐书·薛仁贵传载:薛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时立了许多边功,他为铁勒道总管时,九姓突厥十余万人来挑战,薛在天山连发三矢,射杀三人,九姓慑服,纷纷下马请降,军中歌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这里的“一箭”是概称,意思是应该留下一支军队防守边疆。
这是一首代边将立言的诗,抒写了报国的壮志,杀敌的决心,许身戍边的豪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通首意气飞扬。
诗的前二句说,为保卫国家,宁愿战死疆场,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关内呢?这里,二句诗用了二个典故;一个是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为了保卫边疆,他宁肯战死,“以马革裹尸还葬”;一个是汉代定远侯班超,晚年希望“生入玉门关”。一褒一贬,态度是极为鲜明的。“惟愿”,是对马援的肯定、赞扬;“何须”是对班超意愿的不以为然,干嘛一定要活着返回关内呢,你的英勇气概为什么不能一以贯之、到老仍然呢?
诗的第三句说,在战场上要奋力杀敌,全歼敌人,莫使“匹马只轮”逃归巢穴。这里,又活用了一个典故,表示了要象战国时晋和姜戎联合起来击败秦军一样,不让敌人逃走一个,表达了一种非凡的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勇气。
诗的最后一句说,在消灭敌人之后,还须留下一支克敌制胜的军队,继续保卫边防。这里又是一个唐初薛仁贵“将军三箭定天山”的典故,以此表达边防不能疏忽的思想。
整首诗的特点是句句用典,四句皆对,而且一气浑成,传达出一种戍边的决心和英勇杀敌的气概,十分豪壮。
-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
沁园春 苏轼 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 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总是难禁,许多魔难,奈好事教人不自由。 空追想,念前欢杳杳,后会悠悠。
-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
-
握手接欢言,相知二十年。文章家世事,名誉弟名贤。可惜英魂掩,惟余醉墨传。秋风衰柳岸,抚柩送归船。
-
一作春怨佳人能画眉,妆罢出帘帏。照水空自爱,折花将遗谁。春情多艳逸,春意倍相思。愁心极杨柳,一种乱如丝。
-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 ① 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周易·彖传》) 注释 ①重明:两个离卦相叠,明而又明。 译文 日月附丽在天,谷物和草木附丽于地,光明再加光明且附丽于正道,就能推教化,促
-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是关于描写“人物摹写·人物性格·高洁”类的诗句。 联想到自己任职两广地区一年来的仕宦经历,可
-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衔。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大漠沙如
-
【原题】:某偶为木犀有赋遂别驾诸丈光和盈轴因惟晋以后名科第曰折桂两无相关至近世则又以木犀之别种有岩桂之名其实非桂也遂并为一物辄为二木讼冤呈诸丈一笑
-
张元干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