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冠》情诗三百首赏析
素冠
作者: 阎琦 【本书体例】
【原文】:
庶见素冠兮(1),棘人栾栾兮(2),劳心慱慱兮(3)。
庶见素衣兮,我心悲伤兮,聊与子同归兮(4)。
庶见素兮(5),我心蕴结兮(6),聊与子如一兮。
【鉴赏】:
此诗写一位路人看见居丧者(孝子)因哀毁过度而形销骨立的样子,内心里对他充满同情,以至于禁不住要分担他的痛苦。全诗赞美笃纯的孝道,又极富于人道主义,在诗经中颇具独特面貌。
首章写路人眼中所见孝子的衣着及他悲哀戚楚苦不能胜的神貌。二章、三章则写路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同情心理。孟子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梁惠王)他人乐则己乐,他人哀则己亦哀,按儒者的理解,乃是一种仁者的心肠。论语中说到孔子行于路途,但遇穿凶服者(即孝子),脸上必显出极严肃的表情;倘是坐在车上,则必端坐、前倾、伏轼,注目而视(乡党),也是一种同情心的体现。这些虽属细节,但一种伟大的仁人心肠、也即人道主义,未始不可以由此小端看出来。当我们读到这位路人为孝子的忧伤所感动,竟情不自禁地发出“聊与子同归”、“聊与子如一”的愿望时,我们倘能设身处地地掩卷静想,脑际便有两个动人的形象——一个悲戚的孝子,一个洒一掬同情泪的路人,也要被他们真诚的悲哀和深挚的同情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汉儒说素冠是关于三年之丧的诗。如诗序说:“素冠,刺不能三年也。”郑玄笺:“丧礼,子为父,父卒为母,皆三年。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也。”诗中褒美孝子,也即含有对时人恩薄礼废、不能行三年丧的讽刺,是所谓诗经的“美刺”传统。汉儒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然而陈腐的说教意味太重,而且殷周之际有无三年之丧的规定尚有争议。细揣原诗,一方面是在赞美孝行(父母或其他亲人去世,哀毁悲切本是人之常情),然而重心显然是在旁观的路人一面。一方面是纯笃的孝行,一方面是伟大的同情心。兼顾到这两个方面去理解本诗,应该是较为通达的解释。
-
钱起 有意莲叶间,瞥然下高树。 擘波得潜鱼,一点翠光去。 这首小诗生动地描绘了翠鸟捕鱼的整个过程。四句诗分写四个动作。起句平叙。“有意莲叶间”,翠鸟悠闲地停落在高树上,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却时时
-
梨花与海棠古人咏“二八佳人八二郎”云“一树梨花压海棠”,看似逗趣,实含讥讽。从前富骄贫孱,男尊女卑,多妻和买淫事属平常,但男女年龄
-
小桃红·咏志 任昱 山林钟鼎未谋身,不觉生秋鬓。 汉水秦关古今恨,谩劳神, 何须斗大黄金樱渔樵近邻, 田园随分,甘作武陵人。
-
古文·风赋 宋玉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1),宋玉
-
臣闻行夏之时,正莫加于人统;采周之旧,王方在於镐京。惟吉月之布和,休庶工而未作。使华远集,邻好交修。萃簪笏於九门,来车书於门里。将兴嗣岁,以乐太平。恭惟皇帝陛下,躬履至仁,诞膺眷命。法天地四时之运,民
-
叶 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原诗今译】 对对瓦雀跳跃,影儿印上书桌, 点点杨花不时地向砚池里飘落。 我悠闲地坐在小窗下诵读《周易》, 春光离开多时,一
-
韩退之送王秀才序 吾少时读《醉乡记》,私怪隐居者无所累于世,而犹有是言,岂诚旨于
-
作于:(1931年)《鲁迅日记》1931年12月2日:“作送增天涉君归国诗一首,并写讫。诗云:(略)。”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虚舟生 宋代的包拯成了清官中的“珠穆朗玛峰”。他以后的清官往往与他有瓜葛,明朝就有两位,前后辉映:一位是于谦,当河南山西巡抚时,人称“于龙图”,一位是海瑞,海南岛人,又多在南方做官,人称“南包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