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白①
客自长安来②,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③。
此情不可道④,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⑤,连山起烟雾。
【注释】
①李白:见长干行。
②客:指韦八。
③咸阳:此指长安。
④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⑤望望:瞻望,盼望。
【诗本事】
这首诗作于天宝八载(749)。这年春天,李白从兖州出发,东游齐鲁,在金乡(今属山东)遇友人韦八回长安,写了这首送别诗。金乡即今山东金乡县。元和郡县志卷十河南道兖州金乡县:“后汉于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韦八:生平不详。西京指长安,天宝元年改称西京。
【赏评】
首联平白如话,十分亲切;颔联为人铭记的原因在一个“奇”字,狂风如何吹心,心又如何挂上咸阳树?其实读诗原不必死抠逻辑字眼,只要用心感觉。“狂风吹我心”,离别当日的风不一定真的吹在胸口,而是状写诗人送别时心情搅动,如狂风吹心,“西挂咸阳树”,更不是将心挂在秋日枝头,只是离别在即,诗人的心处在无可回避的剧烈的忧愁感伤里。“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秋风骤起的咸阳道上,黄昏落日,执手言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此便多了思念和牵挂。难怪这极奇极警的句子喷涌而出。
颈联两个“此”字不避重复,不计雕饰,可见殷勤追问之态;只因“此别”必将长久,“此遇”远属未知。然而便万千不舍仍有黯然分袂的一刻,转眼斯人已去,诗人独伫道上,夕阳没尽,晚风渐冷,连山绵绵烟雾迷蒙,此情此境,心念韦八,无可再言,只有默对黄昏苍穹罢。
【诗评选辑】
清·刘熙载艺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平中见奇。
-
一 少年时代的我,对于麦子的认知,是一种神圣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晚秋播种的辛劳,春日麦苗拔节的期待,夏天麦浪翻滚的喜悦,可就
-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名言: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
八月三日 天是这样的阴沉,地是这样的燥热,我脆弱的心中,又是这样蓄满了烦闷和不安! 百无聊赖地走下楼来,四面八方热烘烘的气流立即汹汹卷来,团团将我围定。哦,天空、大地,你们也有烦躁的时候吗? 是的,伟
-
亮剑(节选)都梁李家坡战斗开始之前,李云龙正在水腰子兵工厂和后勤部长张万和软磨硬泡。李云龙中等个子,长得很均匀,就是脑袋略显大了些,用他
-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
-
凤阙千门製不奢,上公精意在朝家。重阳蜜饵承班诏,西苑璆樽辍泛花。萧相未央功已半,汉皇宣室宴非赊。由来位极妨行乐,目断黄垆酒旆斜。
-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劲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
-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
-
风烟古上饶,属邑寄山椒。仇览同栖棘,陶潜共折腰。安与方就养,黄绶岂辞遥。善绩青箱业,兴廉有汉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