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诗意|阅读答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广泛影响。陆游生于南宋王朝日渐衰颓的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靖康之变,他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常听父辈们谈论国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所以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宏伟志愿。但朝中多是投降派当权,陆游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失地,所以长期受到排斥。奸相秦桧死后,他得任福建宁德主簿,以后又调到临安,虽略有升迁,但也是不负重责的文官。在抗战派将领张浚被起用后,陆游曾一度被重视,但张浚北伐失败后,陆游也以“鼓唱是非”的罪名受到免官处分。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在那里一直为抗敌事情奔走;后来在淳熙五年(1178)又到浙江、福建做地方官,与他抗敌报国的志愿相距更远。他这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爱国热情毫不减退,为此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两次参加修撰国史的工作,都被罢斥和免职。陆游的很多诗都是反映他爱国忧时的思想感情的,他的诗形象性强,想象力丰富,风格豪放,感染力很大。陆游是一个多产作家,他写诗一万多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产量最多的一位。此外还有词、文、散文、史传等著作,也都有很大影响。
书愤这首诗是陆游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山阴作。这一年作者已经六十二岁,他的抗金复国的伟大志向并未实现,而自己却已经是“鬓先秋”了。他这时回忆自己以身许国的英年浩气,和亲身见识的楼船铁马的战场生活,对比一下现时自己无所作为的平白老去,感到十分悲愤,他这时写诗抒怀,创作了书愤。
陆游早在年轻时即抱有坚决抗金的态度,那时,他认为只要全国上下齐力抗金,那收复失地,中兴宋朝,都是不难做到的,所以,每当他北望中原失地,总感到信心百倍,气涌如山。一个心事拿云的少年,不知世路艰难,也就不怕天高地厚,这是陆游深刻体会过的心境,他把这种早年体验,写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两句诗中。
特别是想到隆兴元年(1163),他以枢密院编修官的身份在枢密使张浚部下营事,草军书,看练兵,登楼船,很受鼓舞;第二年他又曾在镇江通判的任上,看到张浚在镇江对岸瓜洲,雪夜出击,发动对金人的进攻战。他又想起乾道八年(1172)他在四川宣抚使王炎部下,以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的身份,在南郑(宣抚司所在地)前线地带积极奔走,谋划收复长安,并参加了强渡渭水和收复大散关的遭遇战。这都是以武力抗金复国的实地战斗生活,每一想起这些战斗情景,豪情就不能自已,虽到老年仍是壮心慷慨。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里的豪壮情怀,正能表明当年的实际经历,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影响。这英风不减的诗的记忆,能使人看见跳动在陆游心中的爱国赤诚,该是何等的炽热。
陆游生活在国家的多事之秋,在抗金的战略问题上,他一直是武力复国论者,他对自己生活道路的规划,也从未想到要做一个文人。他十分钦羡历史上的那些功垂后世的将军,和志在统一中国的统帅,他自己也不是不曾有过这种期许,因为“塞上长城”的志愿是明确的,对诸葛亮出师表中“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志向,也是深有共鸣的。可惜青壮年时期的这些期许和想望,并未得以实现,如今虽还泛于心底,但是他已慨叹过“丈夫无成忽老大”,进而又触忧端,苦吟“志士无成闲处老”,以致落得今日白发满头,就不能不更使人忧愤满腔了。 书愤的后四句集中写了他的这种愤慨: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承认自己“塞上长城”的自许已经落空了,自己的时代也未遇到象诸葛亮那样的人物,但是诗人的爱国心思未老,他还在寄希望于当世,他的这首诗也就是一种召唤, “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 (秋声)时代会造就出它所需要的英雄人物的!
这首诗前四句写当年的理想与经历,豪情雄放,令人鼓舞;后四句写现实的境遇和心情,感愤深沉,令人惊警。诗的前后对比,互成辅助,使“愤”的主题得以加强,并产生了激发与批判的力量。
-
由曹植《七步诗》变化而来。比喻弟兄之间一方对另一方的迫害。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非常聪敏,曹操原来打算把王位传给他,但后来改变了主意,决定让曹植的哥哥曹丕继承王位。曹丕一直对曹植
-
宋词典故·纫兰为佩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东汉·王逸注:“纫,索也。兰,香草也,秋而芳。佩,饰也。所以象德。” 【释
-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 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 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 “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
【注释】:江山已易主。在词人王沂孙那里。故国之意仍是一丝扭不断的情结 。 连新月也被词人赋予了这层含义。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永恒规律面前,词人希冀把握住一种必然。面对宗祖沉沦,今昔巨变之痛,词人借咏新月寄寓了对亡国的哀思。“渐新痕悬柳 ,淡
-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 (①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 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 ② ,正《易传》 ③ ,继《春秋》,本《诗》《书》《礼》 《乐》之际。意在斯乎! 意在斯乎! 小子何敢让焉 ④
-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注释】 选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一瞬:一眨眼的时间。 物与我:指万物与人类。 【赏析】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月夜泛舟的精心描写,表达了苏轼虽遭贬谪,身处逆境,寂寞孤独,但仍然超逸旷达的复杂心
-
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南有嘉鱼, 烝然汕汕。 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以衎。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 翩翩者 , 烝然来思。君子有酒, 嘉宾式燕又思。 《南有
-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豁此伉俪
-
辽沈战役,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战役主要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进行,始于1948年9月12日,结束于11月2日,历时52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有东北“剿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