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望驿台》抒情赠友离别诗赏析
望驿台
白居易①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②。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③。
【注释】
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境内)。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十九卷。
②靖安宅:元稹宅在长安靖安里,故称。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
③居人:指元稹之妻韦丛。客:指元稹。
【诗本事】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东川按狱,有使东川一组绝句。白居易便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为其中一首。元稹原诗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
【赏评】
这首是白居易的和诗,原诗为元稹之望驿台,诗意为思念妻子。和诗胜过原作。“靖安宅”指元稹之宅,当时妻子韦丛便住在那里;“望驿台”则是元稹所在地。诗人未写他二人的情状,只说两地景物,一边是当窗柳枝,一边是扑地繁花。繁花扑地,可见春光已尽。这两边春光都尽,自然两边都心怀怅惘,思念着对方。
“当窗柳”是依依的,“扑地花”是伤恸的,不言相思却句句相思;“两处春光同日尽”,也令我们想到,良辰美景的佳期对他两人同时失落了。全诗都意在末句:“居人思客客思家。”
-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沪教版三到五年级古诗词,内容包括三四五年级语文的古诗,三到五年级的所有古诗,跪求沪教版五年级第一第二学期课本所有古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
荀子作为儒家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强调博学与文学的重要性,《荀子·劝学》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大略》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
-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鹖冠子》原文鉴赏
-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名言: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者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句意: 人若志向和情趣不远大, 精力不集中, 即使学习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治学者不应志气小, 志气小就易于满足,
-
中篇小说,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著,发表于1947年。小说情节并不复杂,登场人物除主人公和子外,还有留恋昔日岁月的母亲,和子的弟弟颓废
-
作者: 郭蕴斌 【本书体例】
-
濯足云水客,折腰簪笏身。喧闲迹相背,十里别经旬。忽因乘逸兴,莫惜访嚣尘。窗前故栽竹,与君为主人。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出处】唐王昌龄《 闺怨 》。 【意思】闺中少妇不知愁 常用来形容少妇的逍遥快乐,沉醉在幸福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烦忧愁苦; 又可用来讽刺女子的不知天高地厚,不知
-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