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渭城曲》诗意|阅读答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九年进士。曾任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幕府兼为判官。王维晚年笃志奉佛,在辋川别墅过着田园生活,常与诗友游览赋诗。王维的政治经历较为复杂,这给他的诗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他早年积极上进,诗中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情调;出使塞上,感受到边塞生活气氛,诗中的格调也苍劲、豪壮起来;隐居田园,终日流连山水之间,对于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则体会尤多。这首诗是早年之作,其中也渗透着许多冷寂、虚无的情调。王维的诗艺成就很全面,他对古、律、绝各种诗体都很擅长,各有佳作。他还工于绘画、音乐、书法,在这些领域都有盛名。
本诗题一作送元二使安西,是唐诗中最有名的诗篇之一;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曲,末句重叠歌唱三次,又称阳关三叠。王维的朋友元二要出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是当时安西都护府治所),王维在渭城为他设酒送别,诗中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节序与环境特点。春天的早晨,杨柳依依,朝雨洒过的渭城,尘土不扬,柳色新翠,客舍中一对好友正在饮酒话别。从诗中的朝雨渭城话别的情景看,王维是头一天从长安送元二到这里的(唐人在长安送朋友到西部边塞,多半是送到渭城分手)。别前的话已经是说了很多,现在就要分手远别,在这个值得记忆的时刻,节序正宜,环境正好,所要的只是别前的畅饮了。写节序、环境,为送别,为畅饮准备了适宜的外在条件。这个条件的氛围是清新、明丽、轻柔、静穆的,因而此诗的描写与一般的送别诗极力渲染分别时情景惨重,很有不同;但是,没有过分形容,并不意味着感情是浅淡的。这从诗的最后两句看得比较清楚: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劝饮之辞,也是珍重的赠语,更可贵的是这里有诗人站在元二角度对前路的设想,想到元二西出阳关之后,再无故人,难有依托照应,那时身处绝域会感到特别孤愁羁苦。这里诗人是用亲切的体贴人心的情感来感动友人和其他读诗人的,这是友情中最深微、最可贵之处。因为难舍难分是友爱的初级形式,真正恒长深厚的友爱,是表现在体贴关怀和无私的帮助之中。王维在诗中舍去了送别语中的许许多多,唯特意突出这两句入诗,而其感染力从当时到后世历久不衰,不仅因为诗中写出了“情语”,更在于是写出了情人中的最深长的那一部分。
-
陶然亭者,都中士大夫比之周侯藉卉之地,右军修禊之所〔2〕。或逢美日,则重席相邀;将有
-
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炉温先暖酒,手冷未梳头。早景烟霜白,初寒鸟雀愁。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
-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
-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
玩弄手法,串通作假的意思。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 公元前547年,楚国将领穿封戌攻下郑国重镇城
-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
-
【原题】:邢兄招纳凉大善以醉眠不及往大篇见嘲一笔走和
-
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刺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遇此佳节,引起了作者思亲之念,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作者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
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① 。(《老子·二十九》) 【注释】 ①泰:太,过度。 【译文】 得道的圣人治世,(顺性自然、因势利导)远离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政。 【感悟】 苛行、暴政、酷法,得财利而失天
-
太阳初出光赫赫 ① ,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 ② ,逐退群星与残月。 [注释] ①赫赫:诗中指极其炎热。《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庄子·田子方》: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