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仲子》情诗三百首赏析
将仲子
作者: 胡昭著 【本书体例】
【原文】:
将仲子兮(1),无逾我里(2),无折我树杞(3)。岂敢爱之(4)?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我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春秋时代男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社会现实以及青年男女得不到婚姻自主的痛苦。诗中的少女是深深爱恋着仲子的,她三次呼喊出“仲可怀也”的心声,就是明证。然而,在仲子将要去和她相会时,她却十分忧愁,要仲子“无逾我里”、“无逾我墙”、“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她既畏惧她的父母,又畏惧她的“诸兄”,还畏惧“人之多言”。她这种心理,正是当时社会思想道德的反映。因为在旧礼教的家长制中,家长主宰一切,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豳风·伐柯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就说明了当时男女婚姻一定要经过父母和媒妁。孟子·滕文公下说得更清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和氓的结合正因为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女主人公在氓家受到虐待时不仅得不到她娘家兄弟的同情,反而遭到兄弟的嘲笑。本诗中的少女就正是迫于父母、诸兄、村人们压力,不得不向旧势力低头,因而诗一开头就说:“仲哥儿呀我求求您,不要翻过我家里社的围墙,不要把杞树来压伤。”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委婉规劝的言辞,看到了她的恐惧和忧伤。但她又担心这样劝阻会引起心上人的误会,紧接着赶快说明:“我不是怜惜这些杞树,是怕爹妈把我讲。”这就道出了这位少女的一片苦衷。然而,爱情的火种并不能因此熄灭,所以少女从内心三次呼喊出“仲哥儿呀真令人怀念”的声音,只是一想到“父母之命”又不得不发出深沉的哀叹,刚刚燃起的爱情火苗,又不得不压抑下去。这就充分暴露出旧礼教的残酷无情。
不过,我们从诗中的“岂敢爱之”和“仲可怀也”还可以看到,诗中少女尽管受到种种压力不敢大胆接受仲子的爱,却也委婉含蓄地吐露出内心深处的挚爱。她有自己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这就给了仲子鼓励和希望,这是在旧礼教压抑下所表现出的一个初恋少女曲折心态。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
首先,善于借助外界事物细腻地刻画女主人公矛盾的心理活动。在这首诗中,作者分别借助于女主人公耽心仲子压折杞、桑、檀三种树来表达自己的忧愁和害怕心理,提出了一连串“无逾”、“无折”的央求,紧接着又表明自己并不是怜惜这些树木。这样,就把这位少女害怕父母、诸兄、众人之言的复杂矛盾心理活动含蓄地展示在读者眼前,大大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其次,诗中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心态,真实而又鲜明。三章诗分别用“逾里”、“逾墙”、“逾园”以及“折杞”、“折桑”、“折檀”的步步进逼、层层推进的写法,勾勒出一位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爬墙逾垣、攀树折枝的粗猛小伙子的形象。他翻越里(社)墙,再到院墙,再到园墙,由外入内,由远而近,一步步接近。诗中还用折杞、折桑、折檀与“里”“墙”“园”与之相对应,这不仅是押韵的需要,也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细微的区别和描写,正反映了诗的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出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表现能力之高。
诗中描写女主人公的畏惧心理,也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她先是“畏我父母”,接着是“畏我诸兄”,再则是,“畏人之多言”。这样由亲而疏,也正是当时社会道德观的反映。因为从人们的关系亲疏来说,父母和子女最为密切,影响也最大,所以女主人公首先顾及的是父母,这就显得十分自然。其次是“畏我诸兄”,而不是“畏我兄弟”,因为在家长制社会中哥哥的地位较高,有权管教妹妹。最后才顾及众人。这样由亲到疏层层递进的写法,让人们看到了反对女主人公和仲子自由结合的,来自社会各方的势力,就更能激起人们对旧礼教的憎恨。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古代、近代散文作品·两汉·魏其武安侯列传》简析 司马迁著。见《史记》。这是汉初窦婴、田蚡、灌夫三人的合传。窦婴是窦太后之侄。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反,被任为大将军。七国兵破,封为魏其侯。武帝初年,任
-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後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
-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此诗题为《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
-
为西洋人学汉语、汉字的罗马字注音汉字字汇。三编。明末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编著。成书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次年在杭州出版。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也译作金尼各,字四表。生于明万历
-
言中谋猷行中经,关西人物数清英。欲过叔度留终日,未识鲁山空此生。论议凋零三益友,功名分付二难兄。老来尚有忧时叹,此涕无従何处倾。
-
【题解】 唐词篇名。白居易作。宋黄升说:此词上四句皆说钱塘景。(《花庵词
-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又
-
本世纪初出现在拉美的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他们赋予人物以一定的动物心理,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兽性。他们用这种人兽两栖的形象表现现实,
-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