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杂诗》诗意|阅读答案
悲风动中夜,边马嘶且惊。
壮士匣中刀,犹作风雨鸣。
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
关河空杳霭,烟草转纵横。
披衣视良夜,河汉已西倾。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爱国志士,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夫之早年即关心社会政治,与友人管嗣裘等创造“行社”、 “匡社”,研究改革社会的学问。明王朝在北京的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以后,清兵进关,继而又大举南下,作为爱国志士的王夫之,1648年10月在家乡衡州起兵抗清,终因力量不足,战败兵溃。之后他又千里步行,到广东肇庆南明桂王政权下就职,打算继续抗清,由于那里政治腐败,王夫之被排挤出来,回归故里,定居在衡阳以西的石船山下,世人称为船山先生。他后半生主要从事学术文化的著述工作,写书一百多种,八百多万字,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王夫之的诗词散文也有较高成就,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文词情采丰盈,是清代文学中的重要一家。
从诗的内容推断,本诗大约写于诗人起兵抗清失败不久时,贯穿在诗中的思想感情是国忧未解,壮心难平。诗中集中写了一个不眠之夜的感受与想望。诗人在夜间忧不能寝,夜半时听悲风怒号,并有战马的惊风嘶叫,这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听自己鞘中的宝刀,也随着这风号马嘶而鸣吼起来。这种情境催人更加忧心国事。想如今,爱国勇士的抱负看不到克遂之期,阻抗北来清兵的大计遭此萧条冷落。北国的雄关大河本是据险以守的要地,然而此日却空余在云烟迷茫之中,唯有野草纵横,任人践踏了。想到此,不仅睡不着,也更卧不安,诗人披衣去到户外,仰望夜空中的河汉,已经西斜,眼看黑夜就要过去了。可是明天可能做到些什么呢?抗清复国的殷忧未解,用什么才能使我的心志得到安慰呢!诗人认为此外别无他计了。这首五言古诗写得苍劲悲凉,情意深沉,情境和谐,层次非常清楚,诗意进展自然。开头四句是写夜听,有声的是风、马、刀,它们翻动了诗人的心海波涛。中间四句是写夜想,想的是北征受阻,关河零落,国家亡破。后四句写的是夜望。望见的是河汉西倾,夜色凄凉,使人忧愤难平,至此诗虽结束,但余韵无穷。
-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
苏轼的《西江月》和《书杨朴事》两篇文章都是他的名篇之一。通过对比阅读两篇文章,可以发现它们以不同的主题展开,但都展现出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西江月》以秋夜的江边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苏轼激情澎湃的心境。而《书杨朴事》则述说了苏轼与朋友杨朴的离别之痛,表达了作者对友谊深厚的感慨。两篇文章都流露出苏轼豪放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真挚思考。通过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的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这两篇作品。
-
五十一骂殊自若五十一骂殊自若 狄武襄公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疏悍,见优人以儒为戏,乃勃然曰:“黥卒
-
淮南望江南,千里碧山对。我行倦过之,半落青天外。宗英佐雄郡,水陆相控带。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君心亦如此,包纳无小大。摇笔起风霜,推诚结仁爱。讼庭垂桃李,宾馆罗轩盖。何意苍梧云,飘然忽相会。才将圣不
-
文天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
-
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为正命。若初气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也。
【名句】正命者 ① ,完却正理 ② ,全却初气 ③ ,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 ④ ,不害其为正命。若初气凿丧 ⑤ ,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 ⑥ ,恐非正命也。 【译文】能按照正理完成人生使命而死的人,
-
《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出处】唐白居易《 花非花 》 【意思】 来的时候,有如一场春梦,不曾长久地停留下来; 离开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不知如何寻找它的去处。这两句诗常用来形
-
名言: 凡重外者拙内。 注释: 重外: 重视外表。拙内: 内心笨拙。 句意: 凡是只知看人外表的大概一定是个傻瓜。 出处: 《列子·黄帝》
-
一 十时改乘正太车西行,雨益大,雾益厚。凭窗望去,只见远山近村都隐入虚无飘渺的境界,依稀古代神话中所说的阆苑蓬岛。这种迷离惝恍的景物,在自然的美中最称蕴藉,较之天朗气清时所见者,格外美妙。沿道多植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