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原文|翻译|赏析
明·李时珍2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3。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4;淬剑染帛5,各色不同;煮粥烹菜,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
1本文至芍药等六篇均选自本草纲目。2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3陂(bei):池。止水:静止不流动的水。4迥别:迥然有别。5淬(cui):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刚。
【析点】 据说宋朝的王安石有疾,须用阳羡茶以瞿塘中峡水烹服方可得治,荆公因嘱苏东坡乘便取水。东坡学士不知瞿塘上中下三峡水性俱各不同,取了一瓮瞿塘下峡水献上,结果药效不甚理想,因而受到荆公的嘲弄。这是警世通言中的一段故事,真实与否固然无考,但包含其中的药效因水性不同而各异的道理却有科学依据,并非臆说。
这篇科技小品阐述的即是这一道理。与小说之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不同,本文是以显明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作者先说明:江河溪涧之流水与湖泽池塘之止水有着质的差异;继而指出,即使同为流水,江河之水与溪涧之水亦有不同;然后列举了日常生活中观察所得的三个事实为证:一是浊水流水中的鱼和清水止水中的鱼其性情颜色迥然有别,二是在不同的水中淬剑染帛效果大不一样,三是煮粥烹菜其味道因水性静动清浊之异也有不同。显而易见,水性不同,对事物的影响也就有异。所以作者最后得出“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的结论顺理成章,令人信服。以水入药一定要先辨别其清浊静动,而苏东坡的教训恰恰在于“无辨”
-
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荇香。雪云虚点缀,沙草得微茫。岭雁随毫末,川蜺饮练光。霏红洲蕊乱,拂黛石萝长。暗谷非关雨,丹枫不为霜。秋成玄圃外,景物洞庭旁。绘事功殊
-
宋·欧阳修2某又启:去年夏中,因饮滁水甚甘3,问之,有一土泉在城东百步许。遂往访之,
-
谢脁诗《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据四部丛刊影印明依宋钞本《谢宣城诗集》,下同) 六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生“新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诗歌,一方面是对骈偶、用事
-
指奥地利意识流*作家阿瑟·施尼茨勒*。施尼茨勒不但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分析美学家弗洛伊德*相识,而且常写弗洛伊德式的主题。所以
-
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人贪财的歇后语,内容包括关于一些贪财的歇后语俗语,关于金钱的格言成语歇后语,问一下与这些成语关的典故1卧薪尝胆2负荆请罪3指鹿为马4.纸上谈。百岁光阴如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 明朝花谢, 急罚盏 夜阑灯灭
-
欲其诚信,不专在言语、容貌、俯仰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欲其诚信,不专在言语、容貌、俯仰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江南谣日落晚天碧,潮来江水浑。渔灯枫叶下,不觉到柴门。【说明】江村日暮,枫叶之下,微觉模糊,赖一星渔灯而引到柴门。
-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 作品赏析【黄鹤注】数首俱上元元年初营草堂时作。觅桃、觅竹、觅榿、觅松、觅果,皆营草堂时渐次栽种者。从朱本,因类附之。桃栽二字连用,犹俗
-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