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汉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鉴赏
古文观止·汉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 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①。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②、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③,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④,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⑤。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 不事官职,耗乱者⑥,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释】 ①纂(zuan)组:赤色绶带。女红: 即女工。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②粢盛 (zicheng): 盛在器物内以供祭祀的谷物。③太官: 掌管宫廷膳食的官。畜 (xu): 通“蓄”,积储。④攘: 夺取,排除。暴: 损害。耆 (qi): 古代称六十岁为耆,这里泛指老人。⑤牟(mou):夺取。⑥修职:整顿吏治,使官吏尽忠职守。耗 (mao)乱: 昏乱。
【译文】 对器具一味地追求雕刻华丽,必定会妨害百姓的农务; 对衣饰要求锦绣和精美的丝制印绶,必定会妨害妇女们的丝织业。妨害农务,是粮食短缺的根本原因; 妨害妇女们的纺织,是衣着缺乏的根本原因。在缺衣乏食,饥寒交迫的时候,老百姓不为非作歹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采桑养蚕,来供奉祭祀宗庙的谷物和礼服,以此来作天下人的表率。我不接受奉献,还要减少膳食的费用,减轻老百姓的徭役和赋税,想使天下人致力于农桑,经常有所蓄积,以备灾荒。使强者不要掠夺弱者,也不要有人依仗人多去欺负少数人,老人能终其天年,幼儿孤子得以长大成人。尽管如此,如果年成歉收,老百姓的口粮就很缺乏,其原因何在呢?或许是狡诈虚伪的人当了官吏,一些官吏纳贿行私,劫掠百姓,侵夺万民。县丞是一县的官吏之长,却舞弊乱法,行同盗贼,这就与设长吏的本意相反了。现在命令各地二千石 (郡守) 们各自整顿吏治。如果郡守们不能负起责任,办事昏乱,就由丞相奏报上来,问他们的罪。故此布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
【鉴赏】 这是景帝为整顿吏治而下达的一道诏令。
本文以农事和女红的重要性开篇,认为农事和女红为天下之本,如果这两者受到妨害,则“饥寒并至”,为非作歹的人就会大量产生。因此,景帝自己和皇后亲事农桑,为天下树立榜样。且通过多种途径使老百姓粮食有所积蓄,以防备灾荒。扶持老弱幼寡,使得以较好地生活。景帝还认为,当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老百姓的粮食就会不足,其原因在于贪官污吏劫掠百姓。因此下令整顿吏治。
本文以农事与粮食的重要性为主要线索,贯串着作者对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看法和解决老百姓饥寒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诏令的形式,下达了整顿吏治的命令。条理清楚,主旨明确,是一篇很好的诏令。
-
韩退之独孤申叔哀辞 众万之生,谁非天耶?明昭昏蒙,谁使然耶?行何为而怒,居何故而
-
这首词境界开阔,它不仅写了一处楼阁,作者还注意到了它的群山环抱的气势。 词一开始,就以“群山万壑引长风”为引领,表现出清风阁所在的西山一带的雄浑气势。它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清风阁居高临下,境界开阔。“透林皋、晓日玲珑”,在这里,可
-
[清]曹贞吉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
-
《平水韵》 祢父牵携两髻童,此间犹记腊梅红。 枯坟草蔓游人影,旧室蛛垂信使风。 曲破弦思桑梓处,心摧月梦蓼莪中。 何当水驿天涯远,索解情憀白发翁。
-
斋僧莫托门前钵 三时造就人常供 洗钵有时逢上客 待客休敲饭后钟 六味调和般若香 无缘定不到寒山 大荤辛腥病才知损体 拜佛念经未必成佛 青菜淡饭谁早识益身 怜生吃素自然养生 一粒米从檀越口中分出 半瓯水
-
君子于役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
-
宋词典故·清且涟漪 【出典】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释义】 《伐檀》咏河水清而有波纹,有“河水清且涟漪”语。 【例句】 想高谈倾坐,风斯下矣;微辞漱物,
-
韩愈 愈白:惠书责以不能如信陵执辔者。夫信陵,战国公子,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如仆者,自度若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
-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今朝相送东流后,犹自驱车更向南。
-
三为百里宰,已过十馀年。只叹官如旧,旋闻邑屡迁。鱼盐滨海利,姜蔗傍湖田。到此安氓俗,琴堂又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