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日记一则》原文|翻译|赏析
元·郭畀1
(至元元年十月)二十日2,晴,客杭3,登吴山。城隍庙壁画二鬼,颇得4。回立门首,左顾西湖,右观大江,杭郡人家,皆在足下。次游玄妙观,门立徽宗御书碑石5,殿前立高宗御书道德经6,石刻经幢7,二亭覆之。后有真武观记,开平二年物也8。有老道士云,吴越时已有之9。惜前朝碑石,有“天庆观”字,皆凿去不存,殊失古意10。且朝代更改,敕额曰玄妙11,当存其已往,而新其方来可也12。道士俗物大败人意。回到省中13,石路高下,足力少倦14。
1 郭畀(bì) (1301 -1355):字天锡,号云山,擅长书画,有云山日记。2 至元:元惠宗的年号。至元元年为1335年。3 客杭:客居杭州。4 颇得:很好。5 徽宗:北宋皇帝赵佶。御书:皇帝所写的字,“御”是对皇帝的敬称。6 高宗:南宋皇帝赵构。道德经:即老子。7 经幢(zhuàng):柱状的石刻,柱身刻经文。8 开平:五代后梁太祖年号,开平二年为908年。9 吴越:指五代时钱镠在两浙建吴越国。10“惜前朝”四句:宋朝时玄妙观称天庆观,到元代皇帝赐名玄妙观,于是道士把碑上的“天庆观”三字都凿去了。11 敕(chì)额:皇帝诏赐匾额。12“当存”二句:意为应保留旧迹,增刻新名。13 省中:指官署。14少:通“稍”。
【析点】 吴山之山色风景是美的,昔有“立马吴山第一峰”之誉。作者记吴山之美,没有用直绘的笔墨,而是采用侧笔。通过俯瞰河山的镜头,不仅形象地反映出它的巍峨,更令读者感受到登吴山的别一种妙趣:向左看到的是风景秀丽美如“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向右看到的是其潮涌“壮观天下无”(苏轼诗句)的钱塘江,自然景观的秀丽壮伟之外,还有“杭郡人家皆在足下”的人文景观。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登吴山之佳趣绝非仅止吴山本身之伟岸,也绝非仅止“一览众山小”的高拔,而是能给人以多种美的感受。
作者记庙宇、道院,全然以审美的视角观察。进城隍庙,觉“壁画二鬼颇得”,入玄妙观,赞古迹之丰富;而对古迹的破坏之憾与对“道士俗物大败人意”之叹,都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深爱之情。作者那“当存其以往,而新其方来”的文物观,表现了科学的艺术史眼光。
-
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
-
《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而已矣.切不可不戒也.》什么意思,出
《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而已矣。切不可不戒也。》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胡宏 《
-
闻君梦游仙,轻举超世雰。握持尊皇节,统卫吏兵军。灵旗星月象,天衣龙凤纹。佩服交带箓,讽吟蕊珠文。阆宫缥缈间,钧乐依稀闻。斋心谒西母,暝拜朝东君。烟霏子晋裾,霞烂麻姑裙。倏忽别真侣,怅望随归云。人生同大
-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
-
《山花子》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
-
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湖阔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浦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
-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
作者: 赵德福 【本书体例】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教育兴世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教育的古诗,有关教育的诗句,本人急需关于教育的古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良朋贤友类名言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