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无疑是一位爱梅之人,他的一生写过不少的梅花诗,除却个人喜好,这很可能与宋人皆爱梅的风气有关。
据统计,王安石写过三十多首咏梅诗,前期多为酬唱之作,数量不多,而后期罢相居钟山时,梅花的身影在他的诗作中处处可见,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梅花五绝即作于其间。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他在写梅,也是在写自己,那份幽独,那种坚守,都是王安石当时心境的写照。
而今天,诗词君推荐王安石另一首梅花绝句:
梅 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
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
一年一度一归来。
——宋·王安石
如果对诗词足够熟悉,你很可能已经注意到,这是一首集句诗。
什么是集句诗?前面我们提到过,就是摘取前人成句并加以融汇而成的一首新诗。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难度,其实这对作者的要求很高,博闻强记是必须的,重点是要做到浑然天成,看不出拼凑的痕迹,给人一气呵成的艺术美感。王安石可以说是集句诗的鼻祖,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先看首句“白玉堂前一树梅”,出自唐代蒋维翰的春女怨:“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与“墙角数枝梅”不同,这里的梅花生在“白玉堂前”,即富贵之家。若在墙角或驿外桥边,抑或在悬崖峭壁,梅花可以自顾自地开放,反正无人欣赏;那现在它长在富贵之家,有主人的呵护,有众人的赏识,它是不是就开得不那么随性了呢?
没有。作者说“为谁零落为谁开”,还是那样,该开时则开,该落时则落,不因为人们的期待而开,也不因为人们的伤心而零落。这里,作者好像是在赞赏梅花不趋势不媚俗的风骨。此句出自唐代严恽的落花:“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末两句抒情。“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春风才是最怜惜、最懂梅花的,它知道梅花一年一开,所以“一年一度一归来”。
三句出自唐代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末句出自宋代詹茂光妻的寄远:“锦江江上探春回,销尽寒冰落尽梅。争得儿夫似春色,一年一度一归来。”
在古诗词中,“春风”是非常美好的事物,它吹开百花,为人们带来美好与希望。而如果牵涉到梅花,春风往往是破坏者,因为春风来时,梅花就要凋谢了。而王安石这里偏偏反说,言春风最怜惜梅花,如果说梅花是他自身的写照,那春风则是生命力和希望的代名词,体现出他的自信与乐观精神。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背景已不得而知,根据诗义推测,你觉得诗作于王安石任宰相时,还是罢相期间呢?欢迎留言与诗友一起讨论诗的主旨与内容。(不要求作诗回答)
-
华堂日渐高,雕槛系红绦。故国陇山树,美人金剪刀。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安西”,唐代设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
-
·1903年北洋大学旧貌 兴办近代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清光绪十三年(1887),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利用外侨和中国官员的捐款,在大营门外梁家园设立了博文书院中西学堂。因为德璀琳与津海关道周馥意
-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出处】唐李颀《 送魏万之京 》。 【意思】那传递书信的雁叫声对沉溺在忧愁中的人来说,是不忍心倾听的;何况是那与故乡遥隔千山万水,而在遥远旅途上寂寞度日的异乡
-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竞来窥。澄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垂。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希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征马分飞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祝贺爱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祝福爱情古诗词,关于祝福爱情的古诗词,祝福爱情诗句大全。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二语文期末考试必背古诗词,内容包括高中生必背古诗词14篇,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语文的重要古诗词,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高中语文14篇必背古诗文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
-
【原题】: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秋思十首
-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讽谏刺俗”类的诗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已经没有心意与你们争权夺利了。你们也不必猜忌、中伤、迫害
-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言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