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鉴赏和解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鉴赏和解析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之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第一句抽出的。文章论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批判了世俗小人追逐富贵利禄而不顾礼义的行为。全文结构紧凑,条理分明,立论、论证、发挥三个层次井然可判。

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和解释中心论点。作者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鱼是普通食品,熊掌是高级佳肴。如果两者只能选取其一,人们当然舍弃前者选择后者。这个道理很明显。孟子以此来比喻生命和道义的关系,这就形象而鲜明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然而仅仅用一个比喻,中心论点表述得还不够具体深刻,故作者紧接着又对“舍生取义”从生与死两个方面来论述。人们都渴望生而害怕死,但是人还有比生更渴望的东西,那就是“义”;还有比死更畏惧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为了“义”,人们不苟且偷生,不贪生怕死,这就是舍生取义的具体含义。这一段文字句式两两对应,十分整齐,“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等对立的概念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十分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是对中心论点所作的论证。作者先从反面落笔,假设生与死的问题是压倒一切、至高无上的。如果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论必然是只要能够达到求生避死的目的,就可以不顾礼义廉耻,什么事情都可以无所不为,什么手段都可以无所不用了。但是孟子却指出偏偏有人明摆着可以求生避死的方法而“不为”、“不用”,可见世上还有比生死问题更重要的东西。这就否定了上面的假设,暗示义与不义的问题才是至高无上的,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命题的可能性。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说明“舍生取义”这一命题的必然性,指出它并非只是发生在少数“贤者”身上的个别现象,而是“人皆有之”的普遍道理。为了说明这一点,孟子举了个“不食嗟来之食”的通俗例子。“一箪食,一豆羹”,极言食物之少,而“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则又说明这极少的一点食物意义重大,生死攸关。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那便是对人格的侮辱,即使是沿街乞讨的乞丐也不愿接受。因为在孟子看来,人们的羞耻之心,是胜过求生的欲望的。而所谓“羞耻之心”,正如孟子所说,是“义之端也”。常人宁愿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羞耻之心,这就说明“义”比“生”更重要,从而为“舍生取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根据。

第三段,作者由中心论点出发,引申发挥,把矛头指向批判的对象,即那些为了追求万钟俸禄而不辨礼义的人。文章紧紧承接上文,将这些人的表现同上面那个例子进行比较。“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比,数量上是大大增加了,但其意义却减少了。因为“万钟”俸禄,不外乎关系到“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之类身外之物,这同生命本身的价值相比,当然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它不能同那关系到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相比。但在上面那个例子里,人们在“生”与“义”二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而现在这些人在远不如“生”重要的身外之物面前却反而不能做出正确选择,这就足见这些见利忘义的小人的荒谬和愚蠢。在这里作者连用三个“向为身死而不受”的排比句式,将这些不顾礼义追求“万钟”的人同前面所提到的“乞人”加以对比,并以“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诘句作结,行文富有气势,语气夹带着尖锐的嘲讽,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最后一句指明这些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失其本心”,这就与上文“贤者能勿丧耳”相对应,说明了世俗小人与贤者的差别之所在。

这篇短文开头运用形象的比喻引出中心思想,表现了孟子散文“长于譬喻”的特点。然后逐层加以分析论证,有正面论述,又有反面论述;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例证。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文章前两层以第一人称“我”引出议论,语气恳切真挚。文中多用反问句,使文章具有一种不容反驳的雄辩家气势。

孟子所说的“义”是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的。它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孟子把他的“义”说成是出自“人皆有之”的本心是错误的。实际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义”,这个“义”并非出自抽象的人的本心,而是由各个社会各个阶级共同的“利”(物质利益)所决定的。但是我们今天如果给孟子的“义”赋予新的含义,那么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如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面对死亡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语,这便是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

猜你喜欢
  • 《一个人和一座古园》何贤寿散文赏析

    这个人是史铁生,这座古园是地坛。史铁生用他的思想开发了地坛,地坛用它的胸怀接纳了史铁生。史铁生在地坛里思考着人生大问题,最终也想清

  • 春雪余音

    春雪余音听着走在路上咯吱咯吱的踏雪声,心情特别平静、嫣然。三月情浓,一帘幽梦,两句心语承载着绿色的梦,白色的纯情于岁月中,眉尖有一

  • 《书哀赏析》

    诗一开篇就直书贤妻爱子接连去世这段个人哀史。前两句完全是直白式:“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这里没有“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一样的激楚呼号,却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木然的神情。人在深哀巨痛之中,往往百端交集,什么也说不出。“既丧······又复

  • 周易全集《蒙第四》原文赏析与注解

    蒙第四 【题解】 蒙卦是异卦相叠,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坎,坎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卦名为蒙。蒙卦的

  • 《临行与故游夜别·何逊》原文与赏析

    何逊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 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 晓灯暗离室。相

  • 凄美古诗词句(有那些凄美的古诗句)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凄美古诗词句,内容包括有那些凄美的古诗句,凄美古诗句,最凄美的古诗词句。张若虚 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

  • 杜甫《江汉》全诗赏析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作品赏析【注释】: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这时他已五十六岁,

  • 国学名句“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出处和解释

    【名句】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 语出晋代陆机《文赋》。文思生发于内心创作的欲望,如风飞扬;言语发于唇齿之间,如清泉汩汩而流。两句话以贴切的比喻形容才思敏捷,文笔流畅,同时也说明以一己之笔写一己之心

  • 雷尼埃,亨利·弗朗索瓦·约瑟夫·德作品分析

    【生卒】:1864—1936【介绍】: 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他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原来准备从事外

  • 张九龄《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全诗赏析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