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彦正判官》原文|翻译|赏析
宋· 苏轼
古琴当与响泉、韵磬为当世之宝2,而铿金瑟瑟3,遂蒙辍惠4,报赐之间,赧汗不已5。又不敢远逆来意,谨当示子孙,永以为好也。然某素不解弹,适纪老枉道见过6,令其持者快作数曲,拂历铿然,正如若人之语也7。试以一偈问之8:“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录以奉呈,以发千里一笑也。
寄惠佳纸名荈9,重烦厚意,一一捧领讫,感怍不已10。适有少见,书不周谨。
1彦正:苏轼的友人。判官:州的属官,掌管行政。2 响泉、韵磬:均宝琴名。铿(keng)金瑟瑟:形容古琴的声音。4 辍惠:割舍心爱之物以赠人。5 赧(nan)汗:因羞愧而流汗。6 枉道见过:绕道拜访。过:访、探望。7若人:称呼对方。8偈(ji):梵语“偈陀”的简称,佛经中的唱词。9荈(chuan):晚采的茶。10怍(zuo ):惭愧。
【析点】 这封短信通过对古琴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惠赠的真挚感激之情。短信开篇即赞古琴为“当世之宝”,接写古琴美妙的音色。虽未见更多誉美之辞,但透过纪老的侍者“拂历铿然”的弹奏令作者陶醉其中、感悟不已、诗兴勃发的描述,不难想象琴音不同凡响、动人心魄的魅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正面描写难以企及的艺术效果。
信中“以发千里一笑”的琴诗,又见于苏轼诗集,或题作题沈君琴,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哲理诗。诗言琴本无声,指亦无声,然而琴与指的默契结合,却形成了悦耳的乐音。唐朝韦应物有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诗云:“水性本云静,石中固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琴诗的构思与之相似。不知二者是不谋之作,还是后者受启迪于前者。但后者寓含的哲理较前者更为深刻。同时在表现形式上,琴诗别具一格,不以诗意的感受为基础,而是以禅入诗。旧注引楞严经中以琴为喻云:“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苏轼信中自称此诗为“一偈”,可见是受了这一佛理的启发。
琴诗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睿智又不失诙谐幽默。它的运用,使全信显得轻松活泼,随意而不失诚挚感激之情,反映了作者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
-
南人捕雁 王仁裕 雁宿于 (1) 江湖之岸, 沙渚 (2) 之中, 动 (3) 计 (4) 千百。 大者居其中, 令雁奴 (5) 围而警察 (6) 。 南人有采捕者,俟 (7) 其天色阴暗,或无月时,
-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
少年怪我问如何,何事朝朝醉复歌?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
张乔 与月转洪濛,扶疏万古同。 根非生下土,叶不堕秋风。 每以圆时足,还随缺处空。 影高群木外,香满一轮中。 未种丹霄日,应虚玉兔宫。 何当因羽化,细得问玄功。 张乔这首咏桂诗是别有情致和神韵的。“与
-
沈周 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到水西。 残酒欲醒茶未熟,一帘春雨竹鸡啼 ① 。 【注释】 ①竹鸡:鸟名,生江南,形比鹧鸪小,喜居竹林,好啼鸣。 【评说】 本诗选自陈焯《湘管斋寓赏编》卷六、卞永誉《式古
-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度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再拜谢恩
-
【原题】:同宣卿和仲仲达游上封值雨百归时上封辩病南台珏同行
-
【原题】:僧副普济过予诘其师名僧职之所自则曰尝济活饥民百万朝廷论酬以得之钦叹不足繼以诗云
-
赠秀才入军 (其十四)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这一章是全篇的精华所在,描写嵇喜军中生活的种
-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① 。(《庄子·养生主》) 【注释】 ①适:有时。来、去:比喻生、死。安时:应时,顺应 时机。处顺:应势,顺应事物的变化。 【译文】 生,老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