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裕《南人捕雁》注释与翻译
南人捕雁
王仁裕
雁宿于(1)江湖之岸, 沙渚(2)之中, 动(3)计(4)千百。 大者居其中, 令雁奴(5)围而警察(6)。
南人有采捕者,俟(7)其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8)。将欲及(9)之,则略举烛,便藏之。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10)复定。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如是(11)数四,大者怒啄雁奴。秉(12)烛者徐徐逼之,更(13)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14)动矣。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所获甚多。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15)话之,此人曾亲采捕。
注释:
(1) 〔宿于〕 宿, 栖息。 于, 在。 (2) 〔渚 (zhǔ)〕 水中小块陆地。 (3) 〔动〕 往往。 (4) 〔计〕 计算。 (5) 〔雁奴〕 雁群夜宿沙洲时, 在周围专门警戒、 遇敌即鸣的雁。 (6) 〔警察〕 警戒、 放哨, 动词。 (7) 〔俟 (sì)〕 等到。 (8) 〔屏气潜行〕 屏气, 抑制住呼吸。 潜, 偷偷地、 暗中。 (9) 〔及〕 到达。 (10) 〔顷之〕 不久。 之, 助词, 凑足音节。 (11) 〔是〕 此, 这样。 (12) 〔秉〕 拿。 (13) 〔更〕 再。 (14) 〔复〕 再。 (15) 〔评事〕 官名。
译文:
雁栖息在江河湖泊的岸边, 水中的沙洲上, 往往成百上千。 头雁住在雁群的当中, 让雁奴在外围警戒放哨。
有猎捕群雁的南方人, 等到那天色阴沉昏暗, 或者没有月光的时候, 在瓦罐中藏 着火烛, 拿木棒的几个人, 抑制住气息偷偷行走。 将要到达雁群的时候, 就略微举一 下火烛, 随即藏起它。 雁奴吃惊地大叫, 头雁也受到了惊吓, 不久又安定下来。 (捕 猎的人) 又像先前那样举起火烛, 雁奴又受到惊吓。 像这样做法连续多次, 头雁愤怒 地叼啄雁奴。 拿着火烛的人慢慢地逼近雁群, 再举起火烛, 雁奴害怕被啄, 不再报警 了。 (捕猎的人) 就高高举起火烛, 拿着木棒的人一齐冲进雁群中, 胡乱地击打它们, 捕获的雁很多。 从前有个淮南人张凝评事讲过这件事, 这个人曾亲自捕过雁。
-
陈亮的这首词初看是咏梅,但并不单纯是为了咏梅,而是有所寄托,作者想借梅的高风亮节来比喻自己的卓尔不然。 词的上片,作者用凝炼的画笔,似乎毫不经意地就点染出屋角檐下那两三枝每天都见到但并未留心过的梅的绰约风姿。“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
-
何幸遇休明,观光来上京。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随牒牵黄绶,离群会墨卿。江南佳丽地,山水旧难名。
-
《玉楼春》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 ① 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 ② 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③ 【注释】 ①西湖:颍州西湖。丝簧:弦乐器、
-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
《国家之治,由乎政事修举;政事修举,由乎人才众多;人才众多,由乎师道得人也;必欲师道得人,必须推访延聘。》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重来梨叶赤,依旧竹林青。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无由出江汉,愁绪月冥冥。 作品赏析依旧编广德元年梓州诗内。年谱谓秋往阆州,冬晚复回梓州。据此诗,则是初秋别梓,秋尽复回也。周
-
《旧约·创世记》第25章 以撒因他妻子不生育,就为她祈求耶和华。耶和华应允他的祈求,他的妻子利百加就怀了孕。孩子们在她腹中彼此相争,她就说:“若是这样,我为什么活着呢?”她就去求问耶和华。耶和华对她说
-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
-
《卜算子》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①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注释】 ①“似共”句:似在躲避春天,即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之意
-
《倪谦·坦斋箴为吴敏宗正著》原文注释与译文
-
【释义】 民间谚语。其意是世事如棋,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人情却像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