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斗》原文|翻译|赏析
晋·皇甫谧
王斗者,齐人也2。修道不仕3,与颜斶并时4。曾造齐宣王门5,欲见宣王。宣王使谒者延斗人6,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7,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谒者还报,王曰:“先生徐之8,寡人请从9。”王趋而迎之于门,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10,守社稷11,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12。”斗曰:“王之忧国忧民,不若王之爱尺縠也13。”王曰:“何谓也?”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14? 为能之也。今王治齐国,非左右便辟则无使也15。故臣曰不如爱尺縠也。”王起谢日16:“寡人有罪于国家矣。”于是举士五人17,任之以官。齐国大治,王斗之力也。
1本文是高士传中的王斗传,标题为后人所加。2齐:战国时齐国。3不仕:不做官。4颜斶(chu):战国时齐国人,拒官不做。5造:到。齐宣王:战国初期齐国君主。6谒者:负责接待的官吏。延:请。7趋:小步快走,这是古代在尊长面前的礼节。8徐之:慢慢地。9寡人: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请从:意为请求按您的意思做。10奉:祀奉。先君:祖先。宗庙:祭祀祖先的庙。11守社稷:保住国家。12正谏:正面规劝。不讳:不隐讳。13尺縠(hu):一尺长的纶纱。14左右便(pian)僻(bi):身边亲幸的小人。辟,通嬖。15无使:不任用。16谢:谢罪。17举:选拔。
【析点】 好一个王斗,齐宣王请他进宫他竟敢说:“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下臣“趋见”君王,不仅是“礼”,而且是“理”,更是“法”。王斗当时敢于提这样一个尖锐问题,自然是有胆,但若没有识也提不出来。此外,王斗是来向齐宣王进谏,要他举贤纳士治理齐国,这个礼遇问题的提出至少有退与进的两方面用意。若宣王重“势”,王斗便“退”,不再进谏;若宣王“趋见斗”,王斗便“进”,因宣王有“好士”之愿。由此足见王斗还颇有才略。
王斗更富辩才。你看他紧紧抓住宣王要“奉宗庙”“守社稷”的心理,针锋相对地提出:“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之爱尺縠”。这个对比一重一轻似两不关联,不能不使齐宣王由困惑而震惊而猛醒,终于纳谏。当然,齐宣王若是个昏君,王斗的讽谏也成枉然,这是另当别论的事了。
文尾“齐国大治,王斗之力也”,突出了王斗在齐国史上的地位,与开头说王斗“修道不仕”相映生辉,显示出王斗的高洁
-
作者: 刘基 【原文】:余山居,树群木,嘉果骈植。人
-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
作于:(1931年)这首诗见于《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 ① ,东得百里奚 ② 于宛,迎蹇叔于宋 ③ ,求丕豹、公孙支 ④ 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 ⑤ ,移
-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锺鼎山林,一事几时曾
-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
-
作者: 王春来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书法纸上写古诗词,内容包括适合写在作品书法纸上的古诗,硬笔书法纸上怎么写古诗,书法纸怎么写古诗。1.《登鹳雀楼》王之涣bai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u欲穷千里目zhi,更上一层楼。2.《夏日dao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 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 蟋蟀吟户牖,蟪蛄鸣荆棘。 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衣裳为谁施?俯仰自收拭。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曾国藩说:“此首有冉冉将老,修名不立之感。”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 蝉 》。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 碧。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 蝉声的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