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注释、译文和评析
【注释】体贴:体验。王汝止:泰州人,明代思想家。称:称赞。
【译文】你们读书,一定要追求认识文字。有人说:“哪有读书还不认识文字的人呢?”我说:“读到一个‘孝’字,就要做到孝顺双亲,读一个‘悌’字,就要做到敬爱兄长。自从进入私塾之时,没有人不认识这些字,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验,追求实用并化为行动呢?孩童时就学过,头白了还不开悟,读书纵然破万卷,也只能说还是不识字。王汝止讲关于良知的学问,认为不身体力行就不算知。有个打柴人在墙洞偷听已久,忽然有所顿悟,唱道:‘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像这个打柴人,就是我所称道的识字的人。”
【评析】所谓“识字”,就是要求学以致用。古人强调的学以致用,具体是指把教人崇德修业的圣贤之学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足见古人进行道德建设不仅内容明确、责任落实到家到人,而且还有催人奋进的理论力量。今人也强调学以致用,但重点不在道德建设方面,主要是指把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动手能力。把古人的道德建设和今天的科技知识结合起来并付之社会实践,才是全面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
名言: 慕虚名而处实祸。 注释: 处: 遭受。 句意: 图慕虚名必将遭受实际的祸难。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源于戏曲专用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开锣戏”,第二出叫“早轴”,第三出叫“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出)叫“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叫“大轴”。清代王梦生《梨园佳话》作“压胄子”。“胄
-
这首诗,语言平易而内容却涵蕴深沉。结两句白描中有形象,形象中见感慨,感慨中见嘲讽;表面朴质单纯,实际曲折冷隽,意味倍觉悠长。
-
明月人华池,反照池上堂。堂中隐几人,心与水月凉。风萤已无迹,露草时有光。起观河汉流,步屧响长廊。名都信繁会,千指调笙簧。先生病不饮,童子为烧香。独作五字诗,清绝如韦郎。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
-
居人几番老,枣树未成槎。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
-
使君竟不住,萱桂徒栽种。桂有留人名,萱无忘忧用。不如江畔月,步步来相送。
-
胃部一阵涨疼,一股冷气拧着麻花儿在腹腔里上下游走,顶得我坐卧不宁。我知道一定是自己的过失,让病痛重新站出来,对我提出抗议。三年前的
-
千缕万条堪结。占断好风良月。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短亭相送处,长忆得、醉中攀折。年年岁岁好时节。怎奈尚、有人离别。
-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