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千秋岁引·秋景》原文和赏析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
寒砧:指捣衣石。旧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故称。楚台风:指肃爽秋风。宋玉风赋有这样的句子:“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指皎洁的明月。世说新语·容止云:“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担阁:即耽搁。华表语:指约定回归日期的话。续搜神记云:“辽东城门有华表柱,有白鹤集其上,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来归;城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此处特指离家归来。秦楼约:指与年轻女子的密情私约。秦楼,语出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本指美女罗敷居处,后泛指貌美青年女子居处。
【鉴赏】
此词为写游宦之苦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者官场失意后的思想感情。
上阕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深秋景色寄托对旧日快乐时光的回忆与向往。寒砧声声,画角阵阵,在寒秋之夜响起,叩击着倦游旅客的心房。东归燕、南来雁,或从海上去,或向沙头落,各得其所。此二句恰当运用比兴手法,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欢乐过去的深情,“思归”的意愿溢于言表:“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下阕转入对自我宦海人生的感慨和反思。“无奈”三句语言质朴明了,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无奈”,以表深切的喟叹与痛悔。“当初”二句既是对痛悔的具体表述,更是对仕途人生的深深失望。结尾三句节奏铿锵,言尽意不尽,余味幽远。
杨慎在词品中对此词亦有感慨:“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既勘破乃尔,何执拗新法,铲灭正人哉?”对王安石颇有微词。对此词艺术上的成就,前人颇多赞词。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认为:“媚出于老,流动出于整齐,其笔墨自不可议。”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说这首词“意致清迥,悠然有出尘之致”
-
升阳暧春物,置酒临芳席。高宴阙英僚,众宾寡欢怿。是时尚多垒,板筑兴颓壁。羁旅念越疆,领徒方祗役。如何嘉会日,当子忧勤夕。西郊郁已茂,春岚重如积。何当返徂雨,杂英纷可惜。
-
这首诗写春日美景和观景中的欢快心情。但诗人不说出自己的欢快,而是将其寄托于景色音响:读之清新自然,风光如画;聆之妙音在耳,缭绕回荡。而诗人的欢欣,自从这画面音响中透出。“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首二句为我们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与音响:目中所见,风和日丽,杨柳青青,澄澈的沟水潺潺地流荡着;耳听那
-
题解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大约五十三、四岁,基本上写成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伟大著作《史记》以后,所作的一篇序言。原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历叙世系关系和家学渊源,并概括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第三
-
春秋·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 。不失其所者久 4 ,死而不亡者寿 5 。 1《老子》共七十八章,道家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dan)著
-
典源出处 《庄子 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疏:姓列,名御寇,郑人也。与郑繻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释义用法 列御寇学得仙
-
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茶,与宋人生活、宋代文化有不解之缘。宋代三大诗人苏东坡、黄山谷
-
8月6日 长江局总行动委员会成立 : 1930年8月6日,中共中央长江局决定,长江局与湖北省委合并,同时将党团与工会组织也由上而下统一起来,成立长江局总行动委员会。长江局总行动委员会由项英、关向应、任
-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作品赏析此诗作于公元七六三年。从诗看,知李剑州当时任剑州刺史,是位
-
【懒画眉】 (生扮潘必正上) 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闲步芳尘数落红。(科白从略) 【前腔】 (旦上)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
-
三国时吴国“处士”杨泉所撰写的《物理论》,研究并总结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探讨并阐发了“自然之体”和“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