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王处士草堂壁画衡霍诸山》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粉壁衡霍近①,群峰如可攀。
能令堂上客,见尽湖南山。
青翠数千仞,飞来方丈间。
归云无处灭,去鸟何时还?胜事日相对②,主人常独闲。
青阴满四壁,佳气生重关③。
颇与宿心会④,看看慰愁颜。
【注释】
①衡霍:即衡山,在今湖南衡山县境内。汉应劭风俗通义·五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 ②胜事:美好的事情。此指欣赏壁上山水画。③重关:指深深的堂屋之内。④宿心:夙愿。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二七、全唐诗卷一四九。
会稽王处士,不详。
这首题画诗共十四句,一韵到底。首联点题,诗人欣赏着壁上之画,觉得画中的衡霍诸山仿佛就在眼前,一座座山峰可以让人攀登而上。一个“如”字,赞画似真。“能令堂上客,见尽湖南山”二句紧承上联而来,因画如真山,故而足不出户便可将衡霍山美景尽收眼底。这四句主要称赞画家画艺高超,所绘山景气韵生动,使人见画有“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宗炳画山水序)之感。“青翠数千仞,飞来方丈间”两句大小对比,动静结合,堪称一诗警句。面对眼前的咫尺画壁上的千里衡山,诗人觉得是青翠巍峨之衡山忽然从天外飞来,落入一丈见方的墙壁之上,壁上之山就是真实衡山之缩影。接下一联言画中景物。“归云无处灭”一句,以“无处灭”言画中之云日夜常存,不因暮色来临而消逝,这实是绘画艺术的特点;“去鸟何时还”一句则以飞鸟去而未归言画中实无飞鸟,这样写,不但增加了诗的韵味,而且将诗意从画面延伸至画外,把画家心中有、笔底无的画意申补了出来,亦给欣赏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胜事”二句写主人王处士,他整日过着吟诗赏画这样悠闲自得的幽居生活,诗人对他极为羡慕,从中亦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志趣。“青阴满四壁,佳气生重关”二句以艺术效果写绘画艺术:人在屋内仿佛处身深山之中,但觉青山森严、阴凉遍体,又有云烟氤氲、“山气日夕佳”之感。可见画家画艺精湛,笔墨超妙。诗的最后两句抒发观画感受,诗人本心向往隐逸生活,因而觉得画中所绘与自己心愿相符,但自己仍在宦海中浮沉,只能望着画中的山林,慰藉自己的愁颜而已。
-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秋天屈原的诗句,内容包括屈原有写秋天的诗吗,补充下列描写秋的诗关于秋的诗词示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屈原有名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
-
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 自杨偕已上,得其官; 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镵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
-
作者: 张俊山
-
《梨俱吠陀》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印度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诗集。共有诗1028首,内容庞杂丰富;有上古的神话传说,有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的描绘,也有祭祀颂歌和巫术咒语。这些诗是研究上古印度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宝
-
【注释】 选自《论语·子路》第二十三章。 和:这里指和谐、协调。宋代朱熹《集注》云:“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同:这里指盲从附和。 【赏析】 孔子谈论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言行时说: “君子
-
许靖犹羁宦,安仁复悼亡。兹辰聊属疾,何日免殊方。秋蝶无端丽,寒花只暂香。多情真命薄,容易即回肠。
-
此词以一个仙凡恋爱的故事起头,写词人与情人分别之后,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之情。整首词通篇对偶,凝重而流丽,情深而意长。 首句“桃溪”用东汉刘、阮遇仙之事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于桃溪边遇二女子,姿容甚美,遂相慕悦,留居半
-
《红楼梦》一百回“悲远嫁宝玉感离情”,是续作者为探春这位悲剧英雄安排结局的一段。当宝玉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时,“‘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到第102回仅仅交代了这样几句话“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