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古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指三晋古文化自身的发展。它 从西周初年晋国立国开始,经过春秋末年三家分 晋后形成魏、韩、赵三个独立的诸侯国,直到战国 末年魏、韩、赵国家被秦所灭为止。这蔓延八百余 年的文化发展历程,其最辉煌的时期是春秋和战 国这五百余年的发展。它具有以下两大显著特色:
其一,顺时应变的革新精神。三晋古文化主要 形成于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 代。当时,随着奴隶制的衰亡,封建制的确立,周王 朝统治权力削弱,“周礼”受到全面冲击,呈现出 “礼崩乐坏”的战乱局面。三晋古文化的崛起,适应 了中国古代社会由西周奴隶制的松散统一而分裂 为诸侯称雄的封建割据,进而在新的更高层次上 走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它 属于典型的封建地主阶级文化。这个阶级的思想 政治代表,于战国时代组成为法家学派。法家顺应 时代需要,主张废除周礼,提倡变法革新,由此掀 起了席卷华夏大地的法治思潮,以其摧枯拉朽的 强大威力,涤荡着宗法奴隶制的传统积习,更以其 锐不可挡的磅礴气势,开拓着新兴封建制的前进 道路,充分显示了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地主阶级 生机勃勃、顺时应变的革新进取精神。
其二,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这主要表现在中 原农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能够相与并存、交汇、 融合。当时的晋与三晋国家,尤其是晋国和赵国, “戎狄与之邻”(左传·昭公十五年),“戎狄之民 实环之”(国语·晋语二),是中原华夏民族同北 方戎狄民族接壤杂居的重要诸侯国。鉴于这种情 况,晋国从其开国君主唐叔虞时代起,即一贯奉行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定公四年)的治 国方针,对戎狄民族及其文化采取宽厚包容的政 策。所以,这里事实上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 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不同民族之间展开了全方 位的文化交流,由此形成了中原农耕文化同北方 游牧文化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呈现出鲜明的兼 容并蓄的开放态势。
第二个层面是指西周初年晋国立国以前山西 地区远古文化的漫长发展。这属于三晋古文化所 由形成的历史渊源,称做三晋古文化之“源”。
第三个层面是指在秦汉以后,三晋古文化对 于山西地区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这属于三晋古文化的遗风余韵或历史流变,称做 三晋古文化之“流”。
以上三个历史层面,如同上、中、下三幅画面 组合而成的历史长卷,展现了山西古代文化发展 的总体概貌。
-
明代小说、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直接反映政治斗争,有的甚至是时事,《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便是白话短篇小说中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篇小说取材于明代嘉靖年间一个真实的事件,《明史·沈鍊传》和江盈科《明十六种小传
-
作者简介范晔(yè)(398—445),字蔚宗,南朝宋代顺阳(今河南淅川东南)人,史学家、文学
-
【原题】:吴僧日章讲师赴召修蒋山普度佛事既罢东归送别(二首)
-
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
不要怪我悄然离去不要怪我悄然离去我怕那沾满油脂的手只要轻轻地一捏会碰碎我记忆的薄壳涌出来,遏不住的恹绿不要怪我悄然离去我怕那涂着唇
-
《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注释】 选自《孙子·九地篇》。 投:投入。 之:他,指军队,兵卒。 陷:陷入,落入。 亡地:必死之地。指极其危险的地方。死地,同亡地。 【赏析】 战场上,当士兵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时,往往出于生的希望
-
《西曲歌》的产地主要在今湖北省的江汉流域一带,诗中所说的蒲应是菖蒲。这两首《菖蒲》诗很有可能作于端午节之前。眼看端午节要来了,相爱的一对青年便相约一道去拔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