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注释和鉴赏
毛泽东诗词七律·到韶山①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②,故园三十二年前③。
红旗卷起农奴戟④,黑手高悬霸主鞭⑤。
为有牺牲多壮志⑥,敢教日月换新天⑦。
喜看稻菽千重浪⑧,遍地英雄下夕烟⑨。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注释】①韶山,即韶山冲,在湖南湘潭城西40公里,湘乡、宁乡、湘潭等三县交界之处。群山环抱,林木葱茏。西南有韶峰,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相传上古贤君虞舜南巡时曾过此峰并奏韶乐,峰因此而得名。 ②别梦,离别之后,不能忘怀,结想成梦,故云。五代张泌寄人诗曰:“别梦依依到谢家。”依稀,仿佛、隐约。咒,诅咒。这里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逝川,参见前水调歌头·游泳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二句注文。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篇曰:“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③故园,故乡。以上二句意思是说,时光如流水,实在去得太快,故乡一别,今已三十二年。悠悠往事,别后犹入梦来,恍惚能记。 ④农奴,本指奴隶时代、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这里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戟,古代的一种长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可以直刺,又可以横击。 ⑤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鞭,古代的一种打击型短兵器,形状如竹棍,有棱节。以上二句是追溯自己1927年初离开韶山时的政治形势:一方面是北伐军所到之处,广大农民群众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梭镖等武器来斗争土豪劣绅;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右派为维护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正阴谋叛变革命,准备用武力镇压工农。韶山地区是这样,整个湖南及其他一些省区也是这样。作者1959年9月13日在写给胡乔木的信中说:“‘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⑥为有,因为有。牺牲,这里用如名词,指为革命而牺牲的先烈。 ⑦教,读平声,使、令。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以上二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⑧稻菽,泛指农作物。菽,豆类作物的总称。千重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大片的庄稼。 ⑨英雄,这里指新中国的农民。下夕烟,谓在暮霭中收工归来。
【赏析】
1959年6月25日傍晚,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之久的家乡韶山,逗留到27日午后离开。短暂的时间里,他到南竹坨山上拜谒了父母坟墓,察看自己旧居上屋场,还畅游了韶山水库。他向社队干部了解生产情况,看了公共食堂,到韶山学校与孩子合影。他走访农家,慰问烈士家属,26日晚邀请亲属、师友、父老乡亲欢宴一堂,给大家敬酒。晚宴结束,回到韶山招待所(今韶山宾馆松山一号楼),往事萦绕,心潮难平,写下了到韶山的诗稿。
在韶山的行程中,毛泽东在父母墓前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在上屋场的旧居父母遗像前说:“我母亲颈上生了一个包,穿了眼,只因为是那个时候,要是现在不会死。”在灶堂沟处说:“1920年冬,我们兄弟姊妹就围在这炉子边烤火。我说服他们离开家乡,他们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在自己的卧室看到阁楼时说:“我和毛福轩等同志在这里开过多次会议,研究发展党的组织和如何开展斗争等问题。”他还到毛福轩家慰问烈士遗属贺菊英。由此可见,毛泽东回到韶山,触景生情,凝神思索,忆及在过去的苦难、斗争、牺牲的景况,今天绿浪起伏的千顷稻田,落日余晖中,劳作的人们从容归来,是先烈们的英勇奋战赢来的。
于是毛泽东提笔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别梦”是因为相隔久远,往事悠悠,现实成了梦境。“依稀”有迷离恍惚之感,是梦境的渲染。“逝川”,已经流逝的往昔岁月。“别梦依稀”与“逝川”是一致的,表达回忆的感受。一个“咒”字则体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愤恨、沉痛、悲恨交集、不堪回首。这是由32年前的1927年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1927年既是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又是风云突变的革命转折关头。那年1月,毛泽东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开座谈会,听韶山党支部汇报,发表演讲,忙了三天三夜。毛泽东离开韶山后三个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在长沙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万人之多,制造了血腥的“马日事变”。7月15日,宁汉合流,大革命归于失败。面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决定走武装反抗的道路。毛泽东到湖南举行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光辉起点。经过22年百折不挠的奋斗,从井冈山走到北京,建立了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又是十年过去了,现在,毛泽东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三十二年前”动人心魄的景象凝结为“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二句,这是农民革命武装与蒋介石反动派的对抗。“红旗”之红,“黑手”之黑,是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又是相互对立的森严壁垒。“卷起”,写风起云涌之势,“高悬”,写残酷镇压之实,“农奴戟”与“霸主鞭”再次凸显两个阶级的对立。
三十二年前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因在于革命人民拥有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奋起反抗,坚持到底,因为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多壮志”指充满凌云之志,所以义无反顾,前仆后继。32年间,一个小小的六百来户的韶山冲,就有148位革命烈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毛泽东的六位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有毛泽东亲自创建的韶山党支部的五位同志:毛福轩、钟志申、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烈士的鲜血结出了丰硕的革命成果,天地更新,日月重光,新中国诞生了,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由此可以理解毛泽东韶山之行的所作所为,理解诗中的一个“咒”字。
结末“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写韶山冲稻浪滚滚,丰收在望,人人奋发,安居乐业,这是革命先烈“换新天”理想的实现,也是对长眠地下的先烈的最好告慰。发展生产,建设祖国,人人争先,是先烈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这一联的思想内容承上延伸,大有拓展。从意境上看,前面激烈斗争,腥风血雨,这里炊烟袅袅,风景如画,完全不同的景象,体现换了新天;从诗人的感情言,则由激愤而舒缓,由沉重转喜悦。
文章作者:吴锦
-
德惟一,动 ① 罔 ② 不吉;德二三 ③ ,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 ④ ,在人 ⑤ ;惟天降灾祥,在德!(《尚书·咸有一德》) 注释 ①动:行动。②罔:无。③二三:指德行杂乱不一。④僭(jiàn):差错
-
“鲁国寒事早,初霜刈渚蒲”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秋寒已至、初霜割蒲的农人劳作景致,“寒事”、“初霜”点明主旨,秋寒的物候时节,交代“刈渚蒲”事件的起因及背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高寒、肃杀之氛围。 “挥镰若转月,拂水生连珠”运用比喻手法,
-
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小人但咨怨,君子惟忧伤。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劝君善饮
-
古文观止·宋金元文·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
卢梭是西方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虽然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创造才能的充分尊重,具有强烈的反对和否定封建旧教育的积极作用,但是,他走到极端,所表现出来的形而上学地对人类以往的文化教育和书
-
山坡羊·春日 张可久 西湖沈醉。东风得意。 玉骢骤响黄金辔。赏春归。看花回。 宝香已暖鸳鸯被。梦绕绿窗初睡起。 痴。人未知。噫。春去矣。 张可久:1280-134
-
山郭恒悄悄,林月亦娟娟。景清神已澄,事简虑绝牵。秋塘遍衰草,晓露洗红莲。不见心所爱,兹赏岂为妍。
-
唐·陈子昂 丁亥岁云暮, 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 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 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 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 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 闻道泰
-
陈轸之说疏陈轸之说疏 【原文】 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于之地。
-
帘垂深院冷萧萧。花外漏声遥。青灯未灭,红窗闲卧,魂梦去迢迢。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谬”换竖心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