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人》原文|翻译|赏析
明·耿定向1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2,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3。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4,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5。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6,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翼声假假。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1耿定向(1524-1596):字天伦,曾任高官,著有权子。2鷧(yi):鸬鹚别名,形如乌鸦,善潜水中捉鱼。3慑(she):恐吓。4审视:细看。5恬:安静地。6刍(chu)人:草人。〕
【析点】 这是一个人与鸟斗智的寓言故事。一个徒具人形的草束也能震慑鸟于一时,当鸟经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之后,就不再畏惧草人的威胁;然而当情况发生了变化——真人代替了草人之后,鸟放松了观察了解,仍是老眼光看问题,不辨真伪,就被人捉住了双脚。其所寓之理在于,做事必须重视观察、了解、分析、研究,时刻关注客观情况的变化。从另一角度说,人所以最后战胜了鸟,凭的是真本事,装腔作势,只能蒙骗于一时。
这则寓言故事既以生动性引人,又以趣味性动人。在故事的叙述中,十分注意通过角色的行动透露其心理活动,因而格外生动。鸟在池上“回翔”,活现出它此时的徘徊、犹豫、欲下不敢、欲弃不忍的心理;当鸟识破了草人时,“飞止笠上”且“恬不为惊”,活现出它此时的得意之态及对草人的嘲弄之情;真人执鸟足时,“随手”二字,轻轻一点,动作之轻盈正见其伺机以待以及心态之老辣、沉着。其趣味性不仅在情节,也体现在谐音的运用上。鸟扑打双翅的“假假”,本是象声词,但恰与真假之“假”谐音,于是人借以为鸟语,承接此音对鸟施以讥讽,巧妙幽默,饶有风趣。
-
甚矣我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
-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释义用法 古时于七月七日晾晒经书及衣裳。郝隆于七月七日在阳光下仰卧,人问他,他说: 我晒书。后用此典形容人诗书满腹,学问渊
-
在政治上同情变法、此时主张德宗留京主持和议的珍妃推入宁寿宫外的大井中。当时出现了一批以“落叶”为题影射此事的诗词,其中,堪称合作者首推上面的这首《声声慢》词。
-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名言: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句意: 画高山的时候, 把山整个画出来就显不出山高来, 如果画上烟霞锁住了山腰就会显出山高来。要把河流画得长,
-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名言: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注释: 转眄(mian): 眄, 斜着眼。转眄就是转睛顾盼有情。流精: 流露出奕奕的神采。光润: 形容玉一般的容貌。光, 光泽。润
-
[八·一] 子曰:“泰伯 ①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 ② ,民无得而称焉 ③ 。” [八·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④ ,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⑤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
-
妾在舂陵东。君居汉江岛。一日望花光。往来成白道。(上二句一作日日采蘼芜。上山成白道。)一为云雨别。此地生秋草。秋草秋蛾飞。相思愁落晖。何由一相见。灭烛解罗衣。(上二句一作昔时携手去。今日流泪归。遥知不
-
檀弓下 【原文】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适长殇,车一乘。公之丧,诸达官之长[1],杖[2]。君于大夫,将葬,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