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马蹄》解说和语译
(解题)本篇以“马蹄”为名,但所讨论的并非马蹄,这只是篇首的两个字,句为“马,蹄可以践霜雪”,“马,蹄” 实为二词。这是古著名篇的习惯。
主旨在论事物一任自然,不能以人的造作伤其本然之性。
原 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一),此马之真性也(二),虽有义台路寝(三),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 “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四),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 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解 说
(一)“翘足而陆”: 成疏谓为“举足而跳掷”。用表马的情态,似也无可厚非。如此解法,“陆”便释为跳跃。但下文有“陆居则食草饮水”,如以“陆”为跳跃,便不通了。因有以陆地为释的,而同一字在同篇中而表达同一事物的神态,采用两种解释便不相宜了。郭庆藩庄子集释指出:“陆”为“踛”之讹。踛是“䟸”的异体。说文:“䟸,曲胫也,读若逵。”曲胫就是走动,“翘足”就是抬腿。依此做解,这句话便是抬起腿来走动。郭著又以“释文在本作翘尾”,认为“足”作“尾”,就不必然了。用以解“陆居则食草饮水”也是通的。
(二) “此马之真性也”: “真性” 即本性。
(三) “虽有义台路寝”: “义”通“我”借为峨,高也。“路”大也。“寝” 居室。
(四)“连之以羁絷”:“羁”络首的笼头。“絷”本作“馽”,绊足的绳索。
语 译
马,蹄可以踏着霜雪行走,毛可以挡御风寒,吃草饮水,抬起腿来走动,这就是马的本性,虽然有高台子大房屋,却派不上用场。到了伯乐出现,他说:“我能够管好马匹。”于是烧毛啊,削脚啊,烙火印啊,钉蹄铁啊 (附注: “雒”通“落”),把笼头、绊腿的绳索用来牵引,把它编排在槽前棚下,十匹马就死去两三匹了。又来饿它,渴它,使奔驰,加速度,规整它,驯服它。前有嘴戴嚼子头戴缨的苦恼,后有鞭笞抽打的威胁,马死的就超过一半了。陶工说: “我能够处理黏土,圆的滚圆,方的方正,合乎规矩。”木工说:“我能处理木材,弯的曲弯,直的笔直,合乎钩绳。”说到黏土和木材的本性,哪里想要合规矩钩绳的规范呢! 可是一代一代的都称赞说:“伯乐能够管好马,陶工、木工能够处理黏土和木材。” 这也是治理天下的人所犯的毛病。
原 文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一而不党(二),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三)。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鸟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四),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为仁,踶跂为义(五),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六),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七)。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八),而马知介倪扼鸷曼诡衔窃辔(九)。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十), 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十一)。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解 说
(一)“是谓同德”:“同”共也。在此做专词用。“同德”可解为“共性”。
(二) “一而不党”: “一” 整也。“党” 私也,私则排异。
(三) “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填填” 从容之貌。“颠颠” 无心之貌。
(四)“同与禽兽居”:从其并列句“族与万物并”看,此句当为“居与禽兽同”。“居”,“起居”之略,意为生活,与“族”意为品类并立。“同”共也,与 “并” (匹也),并立。
(五)“蹩为仁,踶跂为义”:“蹩”音别谢(bie xie),跛足。“踶”即踢, “跂”爬行。 对“蹩”、“踶跂”二词, 注家多以费力、 奋力为解,但不足传其形象。二词都是以行路为喻。跛足则一瘸一拐,踢爬便一溜歪斜,都是不正的状态。
(六)“澶漫为乐,摘僻为礼”:“澶漫”、“摘僻”注家释为放纵、拘束。如依字义取解,“澶”是水流,“漫”是漫溢。水流漫溢,以喻感情的滥发。“摘”是拣取,“僻”是邪僻。拣取邪僻,喻其拣拾些扭曲了的东西。两词表示对礼乐的鄙视。
(七) “马知已此矣”: “已”止也。
(八) “齐之以月题”: “月题”是加之马额上的月形金属饰物。因此“齐”便以装饰解之。装饰固然也有损自然,但与对马加以束缚,违反其本性不相类。大概“月题”也不单是装饰,而是一种限制。故“齐之”以释约束、限制为宜。
(九)“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这是说马在毁坏加在它身上的设备,以示抗拒。“介倪”,“倪”为輗之假,是车辕与衡连接处的关键。“介”横在中间。马横立在輗的中间,便无法驾车。“闉扼”,“扼”为轭之假,是支持衡在驾车时卡在马身上的。“闉”弯曲。把轭扭弯,车便无法驾驶。“鸷曼”,“曼” 为䡬之假, 是车盖及四周的布帘。 “鸷”撞击。 把䡬撞坏, 车便残破。“诡衔”,“衔”马嚼子。“诡”偷着脱掉或咬坏。“窃辔”,“辔”缰绳。“窃”暗中咬断。都是破坏行为。
(十)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 “态”在句中无所取义。实为 “能” 之误字。
(十一)“民能以此矣”: 上有句“马知已此矣”,结构相同,但此为“以此”,彼为“已此”,实则“以”“已” 相通,“以此”即“已此”。
语 译
我认为能够治理天下的不是这样。那些民众是有一定之性的。织布穿衣,种田吃饭,这就叫做共同的品性。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分你我,把它叫做自然存在。在那品性最高的时候,行动那样从容悠闲,目光那样任意随便。在这时候,山里明道暗道一概皆无,水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齐生共存,所在之地连接成一片。鸟兽繁盛成群,草木尽情地生长。就这样,禽兽可以绑着牵着来玩耍,鸟鹊的窝巢可以爬上去扒着偷看。那品性最高的时候,人和禽兽在一起生活,物种和各种物类都不做分别,怎么分得出君子小人呢! 都一样没有知识,本然的品性没有脱离; 都一样没有欲念,(附注: “同乎无欲” 之下,似脱“其德不□” 一句,有此语意方足。“□”权作“坠”)。〔本然的品性没有失落〕,这就是素朴,素朴就算抓到民性了。到圣人出现以后,一瘸一拐地做什么仁,一溜歪斜地做什么义,天下开始疑惑了。感情冲动作为乐,拣拾破烂儿作为礼,天下就开始分裂了。如果不把纯真的木胎残毁,谁能做成牺尊? 不把白玉破坏,谁能制作珪璋等礼器? 本始和其所派生的品性没有废弃,要仁义干什么?人原有的感情没有改变,礼乐有什么用处? 正色没有紊乱,有谁去搞什么文采? 正声没有紊乱,有谁应合什么六律? 残毁纯真的木胎制造器具,是工匠的错误; 毁弃本始和其所派生的品性来推行仁义,就是圣人的错误了。马,走动着吃草饮水,高兴时就互相脸贴脸地亲昵,不高兴时就背过身子连踢带踹,马的智慧就是这些了。待到把衡、轭加在它身上,把金的月题箍在它头上以后,马就懂得了横身立在輗的中间,扭弯卡在身上的车轭,撞坏车䡬, 咬断嚼子,挣脱缰绳。马的智慧竟然像强盗一样,都是伯乐的过错。当古来赫胥氏的时代,人们在家都不懂得要干什么,出门也不晓得要到哪里去。嘴里嚼着食物自由玩耍,吃饱了肚子随意游荡,人们所能够做的就是这些了。有了圣人出现以后,扭折着礼乐来整饬人们的外貌,高吊起仁义来安抚天下人的心灵,人们也就开始一溜歪斜地费尽心力,争持着寻讨便宜,再无法停下来了。这也是圣人的错误啊!
-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赏析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
-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
【名句】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语出三国曹植诗。燕雀只知道围着篱笆飞来飞去地嬉戏,哪里懂得天鹅的远大志趣呢!比喻只顾追逐眼前利益的庸人,不会理解壮士的远大志向。表现对世俗小人的蔑视和对有远大抱负之士的
-
【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注释与译文]忽,轻易,不在乎。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危难而舍身捐躯,把死看得如同回家一样轻易。诗句赞颂边塞少年为国守边,奋不顾身,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爱国志向。 参
-
[近代]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历代文人
-
【评析】 该句出自孟郊诗,《登科后》。 附原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的意思是: 过去那种穷困窘迫的生活是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今天我高中了进士,才
-
沈德潜夜月渡江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
-
有多少人曾把河流视为大地的血脉? 这其实是个蹩脚的比喻。河流就是河流,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像,什么也不是。大地只是借助河流盘
-
南朝·宋·刘义庆 2 王恭从会稽还 3 ,王大看之 4 。见其坐六尺簟 5 ,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赠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6 。后大闻之,甚惊,曰
-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出处】唐杜甫《 秋兴八首其三 》。 【意思】我虽然模仿汉学者匡衡上疏直谏以谋得官职的作法而向天子呈上奏文,对当今政治得先,很坦坦率的提出我的意见;但是我却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