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叙》的文化内涵
论文字之起源,由庖牺氏“八卦”、神农氏“结绳”至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解说“六书”;秦始皇“书同文”及秦汉之际的书体演变、书体运用;关于汉朝取吏课以字书的评说; 著 说文解字的缘由。
论文字起源一节,是许慎书学观的最集中的体现。“六书”之名并非许慎首创,但 “六书”之义却由许慎说清了。秦汉之际的书体演变和应用,最为复杂,秦书有八体,包括小篆和隶书,汉兴有草书,这已被出土文书所证实。许慎所述,可谓信史。汉人取吏课以字书,既是以后“以书取仕”的始作俑者,又透露了字、书教育之一斑。所以,说文解字·叙已超越了文字学的范畴,囊括了秦汉之际的诸种文化信息,是研究秦汉文化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献。
说文解字·叙以及 说文解字全书,渗透着许慎的美学思想。他排编一万多字的方法,在形、音、义三项中,选择了“形”这一视角,就体现了他内在的审美观,跟他论文字起源,力主“书者如也”说,合成了许慎的书法美学思想—— “象形”说。
许慎认为文字是由仓颉初造的。仓颉是怎样创制文字的呢?“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他又说: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盖,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后人对许慎“书者如也”说,有丰富的不同理解和发挥,最后落到“书如其人”这一点上,而许慎的本意是对仓颉造书方法的一种阐释。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的启发,“依类象形”,“初造书契”,是一种 “如也”的方法。这种“如也”之“形”,盖附于“声”,便构成了 “字”。所以,书于竹帛的,是 “如也”之 “形”。许慎强调了汉字的可视性形体,也就是发现和肯定了汉字书法的视觉审美意义。
许慎的 “书者如也”的 “象形”说,跟他的 “六书”序列,似乎存在着一点矛盾。“六书”序列,在班固 汉书 ·艺文志和郑众周礼·保氏注中,以 “象形”为首。而许慎的 “六书”说,以 “指事”为首。这该如何理解?我们先来看许慎对 “六书”第二项 “象形”的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一解释跟他前文“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是明显不同的,可说是 “象形”的狭义。“书者如也”才是许慎书法美学思想 “象形”说的关键所在。
从狭义角度理解许慎“象形”说,很可能会使人们更多地倾斜到“象”的具象方面去审视书法的形象性。从广义角度理解,才能正确地把握书法审美的有“形”之象的艺术形象。此种有“形”之象,正如许慎对“指事”的解释: “视而可识,察而可见”。“视而可识,察而可见”的汉字形体是书法艺术形象的物质基础。这一物质基础本身具有美学形态的魅力,这也许一时很难说清,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一位西方人是如何感受到这种魅力吧。
当年,二十三岁的美国人费正清,决定把研究中国作为自己的治学方向,他根据布勒克 汉语书面语渐进练习一书,开始学习汉语。“布勒克没有谈四声,只解释部首,并且列举了二百一十四个部首。我仅仅凭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开始熟记部首和其他汉字,这是新颖的切身体会。汉字的美学形态开始产生魅力。”(费正清对华回忆录)在汉字的识读过程中,费正清就开始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学形态的魅力。尤其要注意的是,费正清所识读的汉字,还仅是印刷体汉字。这是令人惊讶的!费正清在拼音文字的参照下,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学形态魅力,是从汉字部首的形状和结构基础上生发的。由此可佐证许慎“象形”说和首创部首法之间的逻辑意义。
扬雄“书为心画”说,从创作主体阐释了书法的美学特征。许慎 “书者如也”的 “象形”说,从创作客体阐释了书法的美学特征。以往,人们关注说文解字·叙,更多地侧重其文字学、书体演化史的意义,而往往忽略其内在的审美观,特别是直接表露的书法美学思想。许慎不仅是文字学家,而且是书法美学家,其建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
作者: 张洁 【原文】: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
-
古意 作者: 王世贞 【原
-
作品:留侯论 简介本篇选自《东坡七集》。是苏轼科考所呈《进论》之一。文章就张良在桥
-
树绕荒台叶满池,箫声一绝草虫悲。邻家犹学宫人髻,园客争偷御果枝。马埒蓬蒿藏狡兔,凤楼烟雨啸愁鸱。何郎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出处】唐.张旭《 桃花溪 》 【意思】飘落的桃花整天地随着溪水漂流,进入桃 花洞的洞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后用来表达一种向往世外桃源的思 想情感。 【全诗】 《
-
风吹河汉扫微云,步屟中庭月趁人。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遥知金阙同清景,想见毡车碾暗尘。回首旧游真是梦,一簪华发岸纶巾。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
-
语出唐·刘禹锡《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冬天,被贬在外22年的诗人刘禹锡调回洛阳任分司主客郎中。在北返洛阳经过扬州时,他和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诗人白居易相逢
-
西方犹宿师,论将不及我。苟无深入计,缓带我亦可。承明正须君,文字粲藻火。自荐虽云数,留行终不果。正坐喜论兵,临老付边锁。新诗出谈笑,僚友困掀簸。我欲歌杕杜,杨柳方婀娜。边风事首虏,所得盖ㄠ麽。愿为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