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苏轼《定风波》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④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⑤山头斜照却相迎。⑥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注释】 ①三月七日: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②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丝店。③吟啸:吟诗长啸,表达闲适之情。④芒鞋:芒草编织之鞋。蓑(suo梭):蓑衣,即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⑤料峭:微寒的样子。⑥斜照:斜阳。⑦潇洒处:遇雨的地方。
【译文】 莫听那风雨吹林打叶声,何妨低吟高歌慢步行。竹杖草鞋轻便胜于骑马,有何可怕?我甘愿披蓑戴笠,在烟雨之中度一生。料峭的春风将醉人吹醒,我仿佛感觉到阵阵寒冷。山头的斜阳又蓦地笑脸相迎,回首走过的风雨之地,一切都毫无踪影,哪有什么风雨与天晴!
【集评】 清·郑文焯:“此足徵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手批东坡乐府)
现代·夏承焘:“这首词,作者借在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也不必畏缩、灰心的意思。在旁人都狼狈的情况下,表现了他的倔强和乐观。其时作者在贬谪中,他觉得: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作一个老百姓,不切实际的幻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唐宋词选)
现代·胡云翼:“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写的虽然只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种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作者这时在贬谪中,在他看来,政治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的。词里似也含有不计较地位得失、经得起挫折的暗示。”(宋词选)
【总案】 出游遇雨,“已而遂晴”,本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而作者独具慧眼,从大自然的阴晴之变,品味出政治生活的瞬息万变。不仅描写自然,而且兼指社会。个中意蕴,甚是丰富,绘读者创造出充分驰骋想象的天地。“一蓑烟雨任平生”与“也无风雨也无睛”,则表明了作者对待人世沧桑的达观态度,词品、人品,宛然可见。
-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
-
《梅花·暗香》咏梅花诗鉴赏 汪元量西湖社友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学生努力勤奋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刻苦勤奋的古诗,关于勤奋学习的古诗越多越好,鼓励学生努力向上的诗句。刻苦勤奋的古诗: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
-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文学社团,一九二一年七月成立于日本东京。初期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王独清、穆木天等;后期主要成员有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铁声、
-
新酒此时熟,故人何日来?自从金谷别,不见玉山颓。疏索柳花碗,寂寥荷叶杯。今冬问毡帐,雪里为谁开?
-
此词上阕以首句中“甚爱”二字统摄。次句用“千丈翠奁开”之比喻,盛赞带湖景色之胜,说明“甚爱”原因。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面对如此美景,难怪“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了。这是用夸张写法来说明“甚爱”
-
倚声是依照乐曲的声情、句拍填词,也称依声或寄声。《新唐书刘禹锡传》谓禹锡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馀篇。此为倚声之始。北宋张未《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后因宫调失传,词家以前辈作品的声
-
【原题】:郊祀乐章·亚献宫架奏黄钟宫穆安之乐威功壑德之舞
-
【释评】 该句出自陶铸诗歌《赠曾志》。 附原诗: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第一句是说:
-
作者: 刘瑞明 【本书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