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苏溪亭》原文、注释和鉴赏
苏溪亭上草漫漫(2),谁倚东风十二阑(3)?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4)。
【注释】
(1)此诗的写作地点与时间,与上首兰溪棹歌相近。
(2)苏溪:浙江省义乌县附近有苏溪。亭:又称长亭,旅客休息之地。
(3)十二阑:即阑干十二曲。乐府古辞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4)汀:水岸平地,多指沙洲。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特殊的怀念诗,怀念的人是谁?作者始终未说,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首先,题名苏溪亭,就有点以李代桃,名不副实,因为整首诗并非真咏苏溪亭,而是怀念“谁”。当然,说起苏溪亭,这个“谁”与作者本人都会心照不宣,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首句“草漫漫”三字,点出作者怀念的这个“谁”,已经很久很久了,想念之苦,漫漫青草,就是见证。“天涯芳草”,作者唯有发挥想象能力了,对方这时可能也正在东风吹拂之中,倚阑而立。作者想,这位倚阑人又在想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眼看暮春将尽,春事已晚,时光蹉跎、美景不再,可燕子还久久不归旧窝,作者望着眼前的沙洲,一片烟雨迷蒙。美丽的杏花,在寒意未消的春风料峭中瑟瑟抖动,心中不禁涌起无端的惆怅、无穷的哀愁。
全诗四句都为写景,没有话语、人物迷蒙。作者和远方倚阑人沉郁的心情,与转瞬即逝的暮春景色溶为一体,默默无言、悠悠怀念,画面优美、韵味无穷。
-
从时令看,阴郁的秋、冬早已过去,现在则是“旧识春风好,殷勤拂面来”的春日了。施闰章大约也已返回故乡,享受着“高柳不藏阁,流莺解就人”式的赋闲之乐。
-
成长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 ,有开心、痛苦、得到、失去。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深度经典美文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 谁欠谁的幸福 其实世界上不缺少幸福,缺的是善于发现幸福的眼睛。 幸福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你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是幸福;爷爷奶奶的谆谆教导是幸福;朋友在你生处逆境时帮你是幸福;老师在你迷茫时拉你一把是幸福;陌生人在你问路时热情的为你指引方向也是幸福…… 可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这
-
这组诗歌咏洞庭湖,写作者与友人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寄托深而寓意长,俊逸清畅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全诗托兴幽微,音律纯熟,语言清婉,声情并茂,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本首诗开头“江上相逢皆旧游”,作者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别重逢,喜悦
-
此诗开篇云:“吴山高、越山青,握手无言伤别情。将欲辞君挂帆去,离魂不散烟郊村。”结尾云:“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可谓感人至深,然则别人之义却不见于题目。郭沫若先生曾褒扬李白性格中天真脱俗的一面
-
奔鲸沛,荡海垠。吐霓翳日,腥浮云。帝怒下顾,哀垫昏。授以神柄,推元臣。手援天予,截修鳞。披攘蒙霿,开海门。地平水静,浮天垠。羲和显耀,乘清氛。赫炎溥畅,融大钧。
-
玄鸟生商是关于商的先祖出生的一个神话传说。商人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是诸夏之族中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之一。很早以来,这个部落就在阏伯等首领率领下,定居在孟诸泽畔的商丘,商人就是在这一带发展起来的。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
-
古文·涉务 颜之推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
-
在整部杜集中,《寄韩谏议注》并不是杜诗最高成就和主体风格的代表作品,但是,这首诗深具别样之美,似乎也不是杜甫其他诗作光芒所能掩盖。 此诗虽为七言古体,但在诗歌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乃至情感抒发等方面,可以说落笔便得楚骚之风。叶矫然《龙性
-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