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明文·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明文·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鉴赏

古文观止·明文·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注〕① 情: 真实意图。② 九宾: 九位迎接使者的傧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战国时最隆重的外交礼节。③ 僇: 通“戮”,杀。④ 武安君: 秦将白起的封号。⑤ 邯郸: 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⑥ 责: 求,这里指索取。⑦ 劲渑池: 指蔺相如在渑池(今河南林县)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之事。⑧ 柔廉颇: 指蔺相如对赵大将廉颇委曲容让,终使廉颇感悟并负荆请罪之事。同情弱者和败者,大约是人的天性吧。所以,人们虽然承认战国一统于秦是历史规律,也承认七雄中唯秦最具一统的资格,但对于与此规律相逆的事件,如鲁仲连义不帝秦,如蔺相如完璧归赵,如荆轲刺秦王,却依然称美传诵,千古不衰。非特战国,于其他朝代,亦复如此: 项羽分封割据,开历史倒车,但在后人心目中,却不失为悲剧英雄;凭区区蜀中之力,实难混一宇内,但诸葛孔明六出祁山,死而后已,却也是三国鼎立时最为人乐道的壮举……由这种热烈的同情心,人们对弱者的偶一胜利,又不免鼓尽全力以夸张其意义: 唯鲁仲连之仗义执言,赵国始免沦为附庸;唯蔺相如之大智大勇,和氏璧始得复归于赵……真所谓邦国之兴亡,系于一人之身了!然而,是否也有人作过如下假设: 若荆轲奋匕首一击,致秦王殒命,于是秦乃大乱,商鞅变法以来之成果荡然无存;于是七雄鼎立之势如故,甚或秦分于六国,甚或由燕或其他什么国家来完成统一大业?大约不会有人作此推理吧!既如此,既然荆轲一人不能亡秦,那么,对鲁、蔺等公一人兴赵的说法,是否亦当另作考虑呢?这种考虑,热烈的同情者自不屑为之,亦不愿为之。于是,此际就需要冷静的史论家了。在北宋,苏洵、苏轼诸公,就曾以文学家而兼为史论家,如今,独步当时的有明大文豪王弇州,也要步他所看不上眼的宋贤之后尘了。他的步后尘,非特是为史论而已,更步了为翻案史论的后尘,而所寻的目标,正是千古已成定案、翻了将令许多人不快的“蔺相如完璧归赵”!千古以降的人都信了,偏他不信。看他的文意笔势,分明是要跟古人干一仗: 让咱们来作个简单快直的推理!秦要璧,用十五城换,是真还是假?赵若以为假,可以不给,也不算无理。既今派人送璧到秦,那就是以为真。若既以为假而又送璧,那赵的第一步就错了!再推理下去: 既已送璧到秦,那就给罢!给了,秦不交十五城,那就是秦理亏。而当时,秦设九宾以见相如,还不曾说不交十五城,相如倒先派人怀璧而逃,白白把一个“理”字奉送给了秦。相如这第二步,也错了!现在秦理直气壮了,自可大举进兵,讨伐理亏无信的赵。弱赵不敌强秦,一败再败,于是乖乖奉上玉璧,相如也作为替罪羊而传首秦廷——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推理结论吧?然而,秦却一兵不发,一矢不加,相如的头安然长在脖子上,还回国成了英雄。理不顺了,章不成了,推理全乱了。那么,是谁从中捣乱呢?王世贞找到了,他冷静地寻绎,逮住了捣乱者,并给它起名为“天”。就这篇文章而言,大半篇幅用在推理上,作者自得处大约也在这环环相扣的推理上;但值得佩服者,却是这作者找到的“天”。“天”者,用现代的话说,客观形势也,唯因秦尚无力伐赵或出于战略考虑尚不愿激怒于赵的客观形势,相如始得成其壮举,即作者所言“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是也。同理,唯因信陵君窃符救赵,鲁仲连之言始能奏效,不然,秦挟长平大捷之余威攻下邯郸,赵欲求帝秦以自保,也不可得了。反过来了,即使荆轲一击成功,而秦另立新君,也未始不能“秦王扫六合”,何则?“天”——客观形势已是如此: 此时,秦之混一之势,已不可阻挡,君不见那相如悉心以辅的赵国,不已先燕而亡了吗?所以,真是如作者所言,相如能保全赵国,也是“天固曲全之”而已。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背后实有某种客观形势在助其成。前者如波涛,后者如潜流。惊骇于波涛易,明见乎潜流难。本文中作者的推理,自亦有许多可以反诘之处,但这些皆为枝节,无关一篇宏旨。唯作者拈出一个“天”字,才是全文的精华之处。读者于此中若能有所领悟,则读史之际,必能去许多浮嚣,添几分深沉。

猜你喜欢
  • 时代之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4306】时代之声: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刘海涛著,红旗出版社,19 6万字,2018年2月第1版,48元)8章:[1]新的起点;[2]

  • 《赵普》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原 文] 普少习吏事①,寡②学术,及③为相,太祖④常劝以读书⑤。晚年手不释卷⑥,每归私第⑦,阖户⑧启箧⑨取书,读之竟日⑩。及次日临政(11),处决如流(12)。既薨(13),家人发(14)箧视之,则

  • 《芦花丛中一扁舟·《水浒》》原文与赏析

    《水浒》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逃难可无忧。这是施

  • 关于喜迎十八古诗词(喜迎十八大诗歌)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喜迎十八古诗词,内容包括喜迎十八大诗歌,关于喜迎十八大的诗歌,红领巾歌颂党喜迎十八大诗词。91年的风风雨雨,91载的艰辛跋涉,我们伟大的党有太多太多唱不完的赞歌。翻开厚重的历史篇章,血泪与痛苦,曲折与喜悦,兴奋与自豪。终于,飘

  • 《潘叔愚诗有归家更读万卷书之语义荣司谏为其赏析》

    【原题】:潘叔愚诗有归家更读万卷书之语义荣司谏为其未切於道也则作诗以警老之而其序乃有终日谈禅之语郑子闻而笑之且收即不必读则禅亦何必谈乎复作一计埕司谏公用前韵也

  • 谭谈《飞翔之城》

    秋高气爽,海阔天高。潍坊人在滨海广阔的草地上,摆开架式,迎接来自世界各地放飞风筝的高手,展开一场国际风筝放飞大赛。站在草地放眼看去

  • 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什么意思|大

    《谏者为救过也,亲之命可从而不从,是悖戾也;不可从而从之,则陷亲于大恶。》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辛弃疾《太常引》全诗鉴赏

    论公耆德旧宗英。吴季子、百馀龄。奉使老於行。更看舞、听歌最精。须同卫武,九十入相,绿竹自青青。富贵出长生。记门外、清溪姓彭。

  • 国学名句“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出处和解释

    【名句】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语出宋代林逋《省心录》。诚实,就不会有灾祸;宽容,就不会有怨恨;和善,就不会有仇敌;忍耐,就不会有耻辱。说明诚、

  • 《游嘉州龙岩赏析》

    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龙岩,《嘉定府志》卷四《山川》:“九龙山,城东北四里,三龟山之右,一名龙岩,一名灵岩,又名龙泓。山上石壁刻石龙九,相传唐朝明皇时所镌,强半磨泐,其存者矫然有势。山最幽邃,号小桃园。”1056年(嘉祐元年),由于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和称誉,苏洵名动京师,但求官未遂。第二年四月,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