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歌《破阵乐》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秋风四面足风沙,塞外征人暂别家。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这首乐府诗不是表现传统破阵乐的“破阵”之意,而是表现征人别家的内容。通过出征士兵之口反映军旅生活的艰辛,表现士兵盼望出头之日的厌战情绪。
“秋风四面足风沙”,透过征人的视觉展示了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荒漠之上秋风四起,卷起的风沙铺天盖地而来。“塞外征人暂别家”以自述的口吻交代征人来到荒漠的初始感觉。暂,初、始之义,这一句是说才离开家初出边塞就感到环境十分恶劣,与第一句扣合,强调了征人在环境上感觉到的剧烈变化,不仅突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加剧了征人的思乡念头。这两句是一个倒装,这种顺序的颠倒,凸现出一个苍茫昏暗的物象世界,强化了主观心灵的感受,渲染了气氛,增强了抒情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语气表达上的紧凑,也加剧了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节奏,使一般的环境变成特殊,“别家”就更具有典型意义。“家”是全篇的立意所在。
“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两句对景物的铺排,侧重于对征人的心态进行描写。“千里不辞行路远”是对抒情主人公 “别家”远征的补写,是回顾中的情景,寄寓着征人已经经历过的千辛万苦,强调的是征夫在荒漠跋涉千里之遥,离家已是很远很远了。“时光早晚到天涯”着重写征人在漫漫征途上遂感前程茫茫的揣测之意,这里有终到尽头的期待之情,又有不可捉摸的彷徨之感。时光,即时间、光阴之意。早晚,是迟早之意。天涯,即指天边、极远的地方。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意志。所以说“时间到天涯”是说不通的,这里的时间是抒情主人公意识到的行军打仗的难挨的时间。这一句的大意是,这行军打仗的日子总有一天能熬出头的。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无限大和无限小的矛盾。征程的无穷无尽,时间的没完没了使士兵感到苦海无边,因此“家”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小空间,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极度反差加剧了征夫的期待之情,在他的心目中想到的就是“总有一天”。这两句创造出空旷浑茫的艺术意境,使读者联想到孤军在荒漠之中行进,视野所及只有混沌一片,如死海一般的孤寂,尽管士兵们有所期待,但这种境界其实是令人绝望的。
这首诗为了表达征夫厌战的主题,创造了一个混沌茫茫的艺术境界,有力地衬托了抒情主人公情的抒发。“秋风”、“风沙”、“时光”、“天涯”等景物的铺写,将抒情主人公置于荒漠之中,孤立之极,所见者茫茫一片,所听者朔风瑟瑟,没有一点亮色,充满了无限孤独。画面的空旷,衬托了征人内心的空虚感和无限的思乡愁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桂林古诗词大会,内容包括关于桂林山水的古诗,赞美桂林的诗句,有没有关于桂林的古诗。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陶潜彭泽五株柳 潘岳河阳一县花 两处怎如阳朔好 碧莲峰里住人家 ---
-
【3682】王蒙谈文化自信(王蒙著,人民出版社,16 4万字,2017年11月第1版,55元)△这本书,作者围绕“文化自信”的主题,探讨文化自信的
-
《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一、母亲月台除夕,桌上唯一见到肉的菜是一盆有半根猪筒骨的萝卜汤。那是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顿饭。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用一块猪肉皮
-
【注释】 选自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泱泱:水深广的样子。 严先生:即严光,东汉余姚(今属浙江)人,一名遵,字子陵。年轻时与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帝位后,他改名隐居。光武帝派人找到他,授以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淮海战役古诗词,内容包括淮海战役的诗词,关于淮海战役的诗,有关于淮海战役的诗。(第一首)作者 无名氏淮海鏖兵举世闻,枪林弹雨度晨昏。尸山血海司空见,嫡系王牌一例吞。梦里慈亲叮遍遍,觉来俘虏押村村。千金难买军人笑,“
-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云树霭苍苍,烟波淡悠悠。故园迷处
-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读李商隐的无题诗,似乎感到诗人永远生活在爱情之中,不管是两情欢恰
-
凭阑人·江夜 张可久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弹玉筝。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张可久:1280-1348?,字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曾任典史等小吏,还做过昆山县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