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苏轼》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苏轼》鉴赏

古文观止·苏轼·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1】:“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3】,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是说也, 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4】,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5】, 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6】,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7】, 枹止响腾, 馀韵徐歇【8】。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 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9】, 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10】,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11】,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12】, 送之至湖口 【13】,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然 【14】。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 森然欲搏人【15】, 而山上栖鹘【16】, 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 【17】;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18】, 或曰此鹳鹤也【19】。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不绝【20】。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21】, 不知其浅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22】。舟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 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 【23】, 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24】,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也 【25】, 窾坎镗鞳者, 魏献子之歌钟也【26】。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7】,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28】,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9】, 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1】水经: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2】彭蠡:今江西之鄱阳湖。【3】郦元:即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为地理学名著,且富有文学色彩。【4】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一种乐器。【5】李渤:唐朝洛阳人,江州刺史,曾作辨石钟山记一文。【6】扣:敲击。聆:听。【7】“南声”两句:南边的那块石头声音浑浊,北边的那块石头声音清亮。【8】“枹(fu)止”两句:鼓棰不敲了,响声还在飞扬,余音不绝。【9】铿然:声音响亮有力。【10】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11】齐安:今湖北省黄冈县。适:往。临汝:今河南省临汝县。【12】迈:苏轼之长子苏迈。饶: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尉:县尉。【13】湖口:今江西湖口县。【14】硿硿(kong)然:击石之声。【15】森然:阴森可怖的样子。【16】鹘(hu):鸟名。【17】磔磔(zhe):鸟鸣声。【18】欬同“咳”。【19】鹳(guan)鹤:鸟名。【20】噌吰(cheng hong):形容钟声之洪亮厚重。【21】穴罅(xia):洞穴和裂缝。【22】涵澹:水波动荡的样子。【23】 窍 (qiao): 窟窿。【24】 窾坎镗鞳 (kuan kan tang ta): 钟鼓的声音。【25】 周景王之无射 (yi): 无射为钟名, 制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26】 魏献子: 为魏庄子之误。晋侯曾经送歌钟给魏庄子。【27】 臆断: 想当然地断定。【28】 殆 (dai): 大概。【29】 斧斤: 斧头。【赏析】一代有一代之文化, 一代有一代之文化精神。宋代的文化精神是好怀疑, 崇创新, 所谓“六经注我”。体现在文学上, 就是议论入诗、议论入文。苏轼的诗文最典型地、也是最充分地体现了宋学的特点。例如说游记吧。游记一体, 多写地理、风光、间及人情风俗、典故轶闻。可是, 到苏轼笔下, 游记中也渗入议论, 渗入教训。所以, 他的游记与柳宗元的游记读起来完全是两种味道。苏轼的 石钟山记就是苏轼游记的代表作。以小窥大, 我们可以从这篇游记中体会一下宋学的风貌。这篇游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 水经注和唐人李渤对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不同说法。第二部分, 写自己的实地调查, 对石钟山的命名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三部分, 由此得出结论,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游记一开始, 既不叙事, 也不状物, 而是提出石钟山的命名问题, 这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线索, 围绕石钟山的命名来展开叙述、描写和议论。所以, 命名这一线索将全文紧密连在一起, 使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既能放得开, 又能收得拢, 没有一点松散的感觉。作者先从水经注的解释谈起。水经注是一部权威性的地理著作,历来评价很高。可是, 苏轼用“人常疑之”四个字, 提出了自己的怀疑。然而, 苏轼的怀疑也只是一种推测, 所谓“今以钟磬置山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接着, 作者又提出唐人李渤的解释, 讽刺他“自以为得之矣”, 而结以“余尤疑之”。可是, 苏轼的否定仍然是出于一种主观的推测:“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第一段摆出两种解释, 一结以“人常疑之”, 一结以“余尤疑之”。命名问题未能解决, 这就吸引着读者往下读。第二段是游记的中心。写元丰七年六月, 苏轼带着长子苏迈游石钟山的经过。如果光是讲命名, 发议论, 也就不成其为游记了。然而, 单纯地写游览, 也就体现不了苏轼游记的特点了。这一段大致分三层意思。首先, 作者交待了游览石钟山的缘由、时间、人员。讲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而“余因笑而不信”的情况。这就又扣住了命名问题,与上文的李渤“扣而聆之”相呼应。接着,直接写夜游石钟山的所见所闻,这是第二层,也是全文的核心。这一层文字,显示了苏轼状物写人的艺术才华。时间是夜晚,环境是月光下的绝壁。写大石则“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写动物,则“山上栖鹘”,“磔磔云霄间”;而鹳鹤之声,“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这些文字不但是在写物,也是在写人。是通过人对景物的感受来写景物。写山中月夜,怪石奇写给人的阴森之感。这是一种阴森森的美。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事实上,作者不仅是在写景,也不仅是在写人,而是在为后面的议论作准备。即是说,一般人到石钟山,见到这样阴森可怕的景象,也就回头踏上归程了。苏轼当时也是“方心动欲还”。而就在这时,只听得“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十分害怕,而苏轼这个有心人,却欣喜地发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而又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苏轼因为找到了对石钟山命名的满意的解释,十分兴奋,所以,他对长子苏迈开玩笑地说:“噌吰的声音就像周景王的无射钟,那窾坎镗鞳的声音就像那魏献子的歌钟。”刚才那种阴森可怕的气氛为之一扫。这一段以多彩多姿的笔调,叙述了夜游石钟山的经过,描绘了石钟山的月夜奇景,描绘了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石钟山壮观。为下文的议论打下了基础。文章的最后一段,首先通过亲身的体会,批评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错误。接着,就命名一事,谈了四种人的不同态度:郦道元的记载失之简单,士大夫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渔工水师则“虽知而不能言”,而李渤又无知浅薄。这就是全文的总结。从这篇游记中,也可以看到苏轼散文的一般特点。思绪的活泼、语言的流畅、行文的舒卷自如,都是这篇游记的明显的特点。时而引经据典,时而议论风生。时而状物写景,时而叙事评论。自然从容却无松散之弊;写游记寓教训,却无枯燥之病。

猜你喜欢
  • 典故“谢安泛海”的出处、意思和举例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雅量》:谢太傅 (安) 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 (wang,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悦),犹去不止。既风转急,

  • 鲁迅《随感录三十五》散文全文

    随感录三十五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

  • 《念奴娇 余在海上,慧云有词见寄,即步其韵赏析》

    【注释】:原题:念奴娇 余在海上,慧云有词见寄,即步其韵,兼怀卧子白门、巢南汕头、刘三武林。

  • 《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 [3] :“帝得之矣! 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4] ,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

  • 《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发黄州泊巴河游马祈寺南望武昌山,北望齐安城。楚江万顷绿,著我画舫横。云帆不须挂,鼍鼓不须鸣。淡然隐曲几,山水相逢迎。疏雨漏薄日,非

  • 《济南小吃街素描》刘建春散文赏析

    俗话说“食在广州、味在四川”,每个城市都有其饮食文化特点。有人说,“粤菜是华尔兹,川菜是迪斯科。”这种形象的比喻,确也道出了两个地

  • 苏轼《送程之邵签判赴阙》全诗鉴赏

    夜光不自献,天骥良难知。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贤哉江东守,收此幕中奇。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留君望此府,助我怜其衰。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去此当安从,失君徒自悲。念君瑚琏

  • 银风筝下的伦敦 萧乾

    照伦敦人口的密度,希特勒动用飞机的数量,这古城的遭劫还不能算严重。十一月六日邱吉尔首相公布的死亡人数,九月共四千五百名,十月三千五百。然而这两个月里,大陆上几乎日夜派遣凶手过来,而且时常一天有十次以上

  • “兼爱上”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①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②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

  • 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全诗赏析

    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绿姿。日高人吏去,闲坐在茅茨。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人心各自是,我是良在兹。回谢争名客,甘从君所嗤。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