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释和鉴赏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
(1)此诗约写于宣宗大中二年(848),时年四十六岁的杜牧由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刺史卸任,返京任职,途经金陵。泊:停舟。秦淮:河名,流经今南京市地区,入长江。秦淮河有二源,东源出今江苏省句容市华山、南流,南源出今江苏省溧水县东庐山、北流。二源会合于江宁县(今南京市江宁区)方山,西经金陵城(今南京市)中,北入长江。相传此河乃秦始皇掘山成流,并命名淮,故称秦淮。
(2)烟:烟雾。笼:笼罩。寒水:指秦淮河的流水。沙:岸旁沙滩之地。
(3)近酒家:秦淮河边酒家附近。
(4)商女:酒家歌女,多指江北扬州来的歌妓。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为南朝时陈朝后主陈叔宝的作品,反映宫廷腐化生活的靡靡之音,后人引以为亡国之音。
【赏析心得】
大约于宣宗大中二年(848),由于宰相周墀的力荐,四十六岁的杜牧才结束长达七年在僻左之乡漂泊的宦游生活,返回京城长安任职。这诗便是由睦州经秦淮河,入长江返长安,途中夜泊秦淮,有感而发的一首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在一个月色迷蒙而寒冷的晚上,诗人乘舟路经金陵,来到了秦淮河上。如烟的薄雾,笼罩着寒冷的流水,惨淡的月光,笼罩着近岸的沙滩,河面一片迷茫凄凉。金陵为六朝都城,历为繁华之地,秦淮穿城而过,两岸酒家林立,笙歌宴欢,又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享受游乐之处。当诗人之船“近酒家”,停泊在秦淮河畔时,岸上传来了笙歌阵阵,丝竹之音缠缠绵绵漂荡在水面上。诗人发现,岸上的繁华喧闹与河上的惨败凄清,竟然如此不和谐地共存于秦淮夜空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旅途困顿、船中歇息的诗人,静下心来,却难以入眠,因为岸上传来的靡靡之音,竟然是亡国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仔细一听,婉转润滑的歌声,是扬州歌女特有的歌喉发出的。诗人想:这就怪了,来自江北扬州的商女,不了解南朝后主亡国之恨,在其亡国之都(金陵),隔江演唱靡靡之音,是为了养家糊口、生计需要。但点歌欣赏的却是晚唐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他们为什么如此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呢?
过去的亡国教训、当前的乱象丛生、未来前途茫茫,想到这些,诗人睡不着了。于是,他在岸上靡靡之音仍不绝于耳的情景中,写下了这首警醒当世、警策千古的七绝。
-
三国时期,地处东南的吴国是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但在孙权病亡前后,统治集团内部在继承权问题上就乱开了。朝官分成拥嫡、拥庶两派,为废、立太子斗争非常尖锐。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内部矛盾很快表面化,宗室和大臣间彼此屠戮,长期进行争权夺势的斗
-
【5433】乡土中国(修订本)(费孝通著,刘豪兴编,上海人民出版社,51 9万字,2013年10月第1版,58元)△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
-
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不揜贤以隐长,不刻下以谀上。》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这首诗是写由览春景引起的伤怀,表现出诗人无限的愁绪。 诗的一、二句是写春江的黄昏景色。夕阳西下,远望浩渺江波,笼罩在一片幽静暗
-
【4391】天地·岁月·人(王蒙著,中国文史出版社,52万字,2018年9月第1版,79 8元)三辑:1.天地:春天的心、三峡、我想念乌鲁木齐、只
-
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
《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于其所达,行之终身,有不能至者矣。》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出处】唐杜秋娘《 金缕衣 》。 【意思1】劝你不要爱惜金线织绣的 华丽衣裳,应当珍惜少年时的宝贵光 阴。金缕衣:金线织成的华丽衣服。 君:你。惜取:爱惜。一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名言: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句意: 一个人即使再愚蠢, 责备别人时他也看得比较明白; 一个人即使耳聪目明,但如果他原谅自己的
-
别离何从生,乃在亲爱中。反念行路子,拂衣自西东。日昃不留宴,严车出崇墉。行游非所乐,端忧道未通。春野百卉发,清川思无穷。芳时坐离散,世事谁可同。归当掩重关,默默想音容。
-
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铙歌列骑吹,飒沓引公卿。槌钟速严妆,伐鼓启重城。天子凭玉几,剑履若云行。日出照万户,簪裾烂明星。朝罢沐浴闲,遨游阆风亭。济济双阙下,欢娱乐恩荣。